1967年,曾经一起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亲密战友,毛泽东和刘少奇,在1月13日这一天,进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谈话。

刘少奇回到家时神情落寞,心事重重地对夫人王光美说:“主席也控制不住局势了。”

到底什么事情,能让新中国最睿智的两位领导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作无间

几十年来,毛泽东和刘少奇相互之间彼此尊敬。

在延安的时候,刘少奇发表了一次演讲,题目叫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看了稿子后,连连说好,立刻命人发表在《解放》周刊上。刘少奇理论水平之高,毋庸置疑,也充分说明了他对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的高度认可。

毛泽东则对人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尤其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刘少奇代理他行使中共中央主席的职权,毛泽东对刘少奇的信任更是达到了顶峰。

建国初期,以刘少奇为首的一线领导人,冲锋在经济建设最前沿,为国民经济和生产建设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于二线的毛泽东则主要负责大政方针,两人互助互补,相得益彰。

裂痕

分歧产生于“三年灾害”期间,刘少奇观点鲜明地指出了灾祸的原因,三分属于天灾,七分则归于人祸。矛头指向了路线方针的错误,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更严重的分歧发生在1962年。这一年,田家英等人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农村经济振兴政策,得到了刘少奇的大力支持,却遭到了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他对刘少奇相当不满,指责他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坚持原则。

分歧还在继续加剧。

1966年文革开始后,局势相当混乱。刘少奇向毛泽东建议派出工作组控制局面,这是历次运动行之有效的做法,毛泽东表示同意。

由于有人背地里告状,毛泽东在8月4日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批评工作组做法不对,控制局势是害怕群众的表现,是搞专政,是镇压群众,应该撤销工作组。

这一次,两人之间第一次爆发了激烈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反驳道:“革命几十年,死都不怕,还怕群众?工作组是请示批准了的,怎么能叫专政?”

最后,他甚至不顾一切地说道:“大不了下台,我不怕下台。”

正是这一句话,点燃了毛泽东的怒火。

很多年前,在长征路上,毛泽东为了红军的存亡,也用辞职来威胁过李德等人。

但是事与愿违,听到他辞职的过激言论后,本来支持他的人反而都对他投了反对票。

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从来不轻易放弃。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连夜一个一个地找人沟通,终于又说服了大家。

现在历史重演,毛泽东岂是被威胁到的人?第二天他就写了著名的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公开表达对刘少奇等人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这一张大字报,被有心人利用,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局势愈发混乱。

渐行渐远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虚怀若谷。

毛泽东并没有因刘少奇当面顶撞他,就马上把他打入冷宫。

他说过,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怪罪到刘少奇和邓小平身上,还是有其他原因的。此外,他还指示周恩来保护刘少奇。

作为一起奋斗了几十年的战友,双方都希望说服对方,回到友情的原点。

1967年1月13日,刘少奇来到毛泽东办公室,两人做了一次深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恳请毛主席出面,尽早结束文革,让老干部们出来工作。第二点是请主席批准他辞职回家种田。

毛泽东只是抽着烟,沉默不语。

两人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和解,也许他们之间本来就没有矛盾,所以也谈不上和解。只是局势使然,两人都身不由己。

从此之后,两个伟人再没机会见面。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疲惫的刘少奇回到家中,似乎有英雄末路之感。夫人王光美关切地问他跟主席谈得怎么样。他没有任何埋怨,反而帮主席找到了一条理由。

他对夫人王光美说:“主席对我是宽容的,但是,运动已经开展起来了,主席自己也控制不住。”

两年后,因遭到一小撮人的摧残,刘少奇病逝。又过了11年,他的追悼会才迟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