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

通讯员 张凡 郭莹莹

近年来,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广湾村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积极探索出“党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实现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潘塘广湾村,满眼青葱绿色映入眼帘,这里路相连、渠互通、田成片,希望的田野上正在孕育出新的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盘活资源,土地家底更加殷实

“土地是我们的根,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地荒着,荒地收拾出来重新耕种还能给我们增加些收入。”姚得新道出了广湾村村民的心声。

近年来,广湾村坚持“党支部领路、群众受益”的发展思路,积极锚定打造“无荒湾、无荒村”的目标,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开荒种田,积极推进土地连片流转,充分尝试“确权不确地”“小田并大田”等土地承包方式,使流转工作提质增效。

看见荒地也能获得收益,村民们开荒、集并的意愿更高了。广湾村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由党员干部带头,各湾组长积极发动群众筹工筹劳,利用多台挖机将村里零散土地上的意杨、杂木进行集中清理,并根据地理地貌对清理后的土地进行合并整理,累计整理出闲置抛荒土地1200余亩,进一步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湾村属于丘陵岗地,蓄水、种植条件较差,只能靠“天”吃饭。为了有效提升农田抗灾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高低不平、灌溉不畅、条块杂乱等问题,广湾村积极争取项目,平土地、清渠道、建泵站、修机耕路,打破了原有地块、沟渠、道路之间的界限,化散为整、成方连片,建设出高标准农田1600余亩,每亩水稻可增收150元以上,不仅改善了农田质量,提高了作物产量,还充分提升了土地利用率,真正让“粮田”回归“良田”。

延链补链,产业发展质效双提

广湾村产业基础较差,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谁来种呢?怎么样才能种好呢?我们眼巴巴地看着土地撂荒只能心疼和干着急。”几年前,谈到村里的现状,广湾村党支部书记霍新农依然愁眉不展。

为了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广湾村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土地没人种?那就让科技来替代。去年,广湾村牵头成立了武汉家好美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使用收割机3台、拖拉机6台、秸秆粉碎机2台、无人机3台等来提供农业种植机械化服务,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今已拓展到农机耕作、植保、机割等领域,服务面积达到了8000余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地效益低?那是因为钱都流向了精加工、有品牌、会营销的二、三产业,我们也可以想办法自己搞。”在政策的支持下,广湾村投资建设了可储存货物达500立方米的冷链设施基地、占地面积648平方米的深加工车间,为后续的产业延链补链补上了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

“现在北大荒来了,更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霍新农激动地说道。

北大荒落户潘塘街后,广湾村将成为北大荒3200亩“核心种植区”的主战场,根据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合理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主粮作物,全力打造北大荒—问津品牌大米、菜油。并按照北大荒农业服务模式,将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收获统一的“五统一”专业化生产模式引入到广湾村,开展全程机械化及种植技术规范化示范,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助推广湾村成为大武汉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粮食种植规模扩大了,后续加工链条也要跟上来,才能让好粮食带来好效益。接下来,在市、区、街三级的大力支持下,占地面积达42亩的综合粮食中心项目将在广湾村落地,推动集育种繁育、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建成后每吨粮食可收益1000余元。

在农业龙头企业北大荒的引领之下,广湾村通过田间地头的探索,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农业产业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攀升。

联农富农,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过去的广湾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局面打不开。

如何将传统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两委班子经过调研研判,决定采取“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运营模式,通过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探索符合本村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广湾村先试先行成立武汉广湾山土地经营股份合作社,成为潘塘街首个搭建“土地银行”的村湾。村两委以“午饭时刻”“村湾夜话”等方式挨家挨户为村民细算收入账,共吸引到5个湾组200余户村民参加,入股土地规模达1300余亩,每年可累计为参股百姓分红26万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经营收益,广湾村成立了广湾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涉及白茶、水稻、红冠桃、水产养殖等多个品类。通过“村企共建”成立了洪春源种养合作社,又引入本地种植大户投资100万元成立建良种植专业合作社。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