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十点,一辆罐车缓缓驶入河北燕郊一家粮油公司。一个小时后,这辆罐车满载三十多吨大豆油驶出厂区。鲜为人知的是,这辆满载食用大豆油的罐车,三天前刚将一车煤制油从宁夏运到河北秦皇岛,卸完后并未清洗储存罐,就直接来装上食用大豆油继续运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新京报

近日,《新京报》的一篇调查性报道,揭露了罐车运输领域的一系列乱象,引发广泛关注。

文章开头 “运完煤制油运食用油”的场景,便是其中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例。有罐车司机向记者透露,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此类现象长期存在,不仅涉嫌违反相关国家标准,对广大食品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也有不容忽视的威胁。如今问题既已暴露在阳光之下,还需各方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设法予以根除。

用装过煤制油的储存罐运载食用油,具体有怎样的危害?对此,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煤制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影响人体健康,可能导致中毒。

残留在储存罐内壁上的煤制油与后装进来的食用油混在一起,其中有害物质的最终浓度或许不会太高。但是,在不经检测与处理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这些物质的含量是否在安全限度之内,又会对食用者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影响。而且,相比于一次性摄入大量有害物质造成的急性中毒,小剂量摄入有害物质对健康的损害更加隐蔽,可能呈现为积少成多的模式,因而更难在事后定责追惩。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从罐车管理这个源头斩断化工液体混入食品类液体的渠道,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从罐车司机到车队老板,这些人为何能如此心安理得地做这样的事?那些委托罐车运输的食用油生产企业,又是否间接纵容了这种乱象?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字。有司机表示:每次洗罐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而许多罐车在换货运输时,选择能省则省,纵然有时部分司机想要洗罐,最后也还是要听车队老板安排,说不洗就不洗。

这些情况反映出的,是罐车运输行业严重缺乏行业规范与外部监管的严峻局面。至于车队老板敢于冒着污染食品类液体的风险,不安排洗罐的原因,也有司机道出了实情——因为有些食用油厂家把关不严,他们通常不会检查罐体是否干净,有些公司嘴上说要检查,但只要是熟人,随便糊弄就能轻松过关。这更加说明,各层级监管的缺位,是罐车运输乱象损害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因。

关于以罐车运输食用油这件事,当然不是没有监管标准。我国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明确规定: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如果以此为准,运输煤制油的罐车跑来接食用油的单,从一开始就是违规。遗憾的是,这一标准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缺乏直接的强制性。但是,在报道中,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王兴国教授提出:目前推行的运输规范虽然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但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相关企业在制订企业标准时,要以这个为依据,企业标准可以比这个标准更严格,一般来说不能低于这个标准”。换言之,如果食用油企业没有制定并执行同等水平或更加严格的标准,既是漠视国家标准,也是漠视食品安全。

要消除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乱象,整个监管链条从上到下都要有所反思、有所作为。

市场监管部门应对相关领域加强关注,督促企业制定并执行对消费者更负责任的标准,对不能尽责、不愿尽责的经营主体加以惩治。生产食用油的企业也应看到现行做法蕴藏的巨大风险,加强自查自纠,以免出事之后再后悔。对于已经在媒体调查中被发现存在不洗罐等问题的罐车车队与司机,当地执法部门还应予以相应的处理,形成有效震慑。长远而言,罐车行业也应受到更明确的规范。

有关部门充分重视问题,并投入足够的监管资源,才能让这些“公开的秘密”彻底消失。这事关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绝非一件小事。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