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有一个看似傻乎乎的人物——刘禅,他在父亲刘备故去后,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丞相诸葛亮,自己则整日吃喝玩乐,被人戏称“阿斗”。但是,当诸葛亮在病床上走到生命的终点时,刘禅忽然问了一句话,让诸葛亮“幡然醒悟”——原来,阿斗一直都在装傻!

那么,刘禅究竟是如何在诸葛亮的高压统治下隐忍多年,又是如何在诸葛亮去世后迅速夺回自己的权力?这其中又反映了怎样的权力博弈?让我们来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篡位夺权,两次吃螃蟹引发惊涛骇浪

公元220年,在其父曹操去世后,曹丕强行篡汉自立,结束了汉顺帝刘协近10年的傀儡统治,正式建立魏国。曹丕的举动无疑是在东汉已倾颓的基础上,给它来了最后一击。曹丕的篡位行为,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在人们心中,这等于是破坏了天命,是对皇权的亵渎。

曹操去世后,曹丕与其兄曹彰争夺曹操留下的权力。最终,曹丕依靠手中的武力优势和袁绍之子袁尚的支持,成功击败曹彰,成为魏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曹丕聪明谨慎,本可以像其父曹操一样辅佐汉帝进行称王称霸。但是权力的诱惑太大,最终他还是没有抵挡住成为皇帝的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0年正月,在袁尚的劝说下,曹丕顺利让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曹丕接受了传国玉玺,正式成为魏国开国皇帝。此举震惊朝野。先前的人们对曹操没有夺取帝位都表示欣慰,如今曹丕一夜之间便推翻了这个惯例,人心自是涌起波澜。

在曹丕篡汉的背后,更多的则是曹氏家族的政治算计。他们清楚,想要建立长久的政权,皇帝就是最好的旗号和传承。因此,他们不顾当时的争议,积极鼓动曹丕称帝。曹丕也意识到,自己必须让他的地位合法化,稳定人心,这样才能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所以,当曹丕吃掉了这只大螃蟹后,很快就会有第二第三个人效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1年春,在群臣的压力下,刘备“勉强”接受建议,也正式称帝建国,国号仍然叫汉,后人便将其称为蜀汉。当时的人们虽然也有争议,但大多还是接受了刘备建国的现实。

刘备在222年兵败夷陵后,身体每况愈下,群臣们深感后继乏人,担心刘备驾崩后再无依靠,国家也将随之瓦解。于是众人纷纷请求刘备效仿曹丕,建立正式的王朝体制。在大臣姜维、法正等人的建议下,刘备“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皇帝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刘备心中也明白,要给蜀汉一个长远发展的前景,皇帝的名分和正统旗帜是必不可少的。他不能让曹魏就此称帝称王,自己还停留在过去,这将导致国家的合法性大打折扣。于是在众人的期盼下,刘备正式建国称帝,以示政权的延续。

可以看出,不管是曹丕还是刘备,都把皇帝的头衔当成了稳定政权、获取正统性的手段。他们效仿开国之主刘秀,希望借助皇权的神圣光环来巩固自己的江山。只是方法上略有不同,曹丕是篡位强夺,刘备则是在民心基础上建立。但结果都是两次“吃螃蟹”,给这个乱世又增添了两个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权倾朝野,刘禅被迫做一个无为的皇帝

诸葛亮是刘备的心腹和军师,对刘备来说,诸葛亮就如同自己的左膀右臂。所以在他驾崩前,他对诸葛亮说,如果儿子刘禅“无能”,那就由你自己当皇帝。可以看出,刘备对儿子的能力并不看好,只能寄希望于诸葛亮。

刘备临终时候,对诸葛亮托孤一事可以说盛情难却,客气话都说尽了。他先称赞诸葛亮是当世第一智者,又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然后认为刘禅可能辅助不了你,所以直接说你要是觉得刘禅没有皇帝之才,可以直接取而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番言论,无疑给了诸葛亮极大的压力。一方面,他要证明自己确实有辅助天下的能力,不能辜负刘备的嘱托;另一方面,也要让刘禅这个嗣子有作为,不能让他担心被自己掀翻。在两难之中,诸葛亮只能细细斟酌,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延误大事。

果然,在刘备死后,刘禅即位,但军政大权却全部交到了诸葛亮手中。诸葛亮成为掌管蜀汉军政的相国,几乎等同于领导人。而刘禅这个皇帝,每天只需要处理些祭祀等事务,其余时间可以吃喝玩乐。刘禅被划成了一个“无为”的君主。

诸葛亮接手大权后,首要任务是稳定军心民心,使国家渡过危机。他明智地没有直接让刘禅“避位”,而是让刘禅保有象征性的皇帝地位,自己则执掌实权。这样既可安抚人心,获得支持,也可防止刘禅生出异心。等国家渐入正轨,再逐步强化皇权也不迟。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走得太早,来不及完成他的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的诸葛亮横空出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风采。他异常勤奋努力,处理各项政务,还领导北伐,以图复兴汉室。而刘禅,则和宦官黄皓关系日渐密切。可以说,刘禅其实已经淡出了政治舞台,成为一个符号性的皇帝。

刘禅在继位之初,其实也想亲自处理政事,但诸葛亮完全把持大权,将他拒之门外。刘禅无计可施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结交宦官来获取信息,随时掌握朝中动向。他与黄皓关系日益密切,借此来观察诸葛亮的言行。只是这一切都必须在幕后进行,不能公开化对抗,否则必然引火烧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诸葛终老,刘禅试探问计划后事

就这样,时光荏苒,转眼诸葛亮也老迈糊涂了。公元234年,在五出祁山前不久,已经病重的他派人传召刘禅前来探望。刘禅派李福前去看望诸葛亮,口头带话说:“丞相您这一生辛勤工作,有目共睹;但您老人家也该考虑后事了。百年以后,您的子孙该如何自处呢?”

刘禅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质疑诸葛亮长期把持大权,自己像个傀儡一样。他还在试探诸葛亮,看看他有没有让自己后代继承丞相之位的意思。

诸葛亮此时已是风烛残年,但他的心智还十分清醒。当听到刘禅的这番话时,诸葛亮顿时明白刘禅的用意,也意识到自己确实把持大权太久,刘禅忍让多年已到了极限。如果不给刘禅一个交代,只怕他日后会对自己的血脉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诸葛亮明确表示,自己在世时把持大权,仅是因为国家多难,不得不然。他已经将所有的心血都献给国家,对权力没有私心。他的子孙也早有自己的田产积蓄,不会对朝政产生异心。这才让刘禅放下了这些年来的疑虑,二人的关系也暂时缓和下来。

其实,诸葛亮也思考过迟早要让刘禅亲政的问题。只是他认为刘禅应付国事还嫌稚嫩,必须要等他足够成熟才行。而自己时间已经不多,来不及再将刘禅培养成材。这也成为诸葛亮最大的遗憾。如果時間可以来过,他也一定会尽快扶持刘禅独当一面,而不是长期把持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英邦终老,刘禅迅速收权始见成效

不久之后,诸葛亮便与世长辞。等到蜀汉的棺材板终于落下,刘禅迅速收回了自己作为皇帝应有的权力。他取消了诸葛亮生前设立的相国一职,重新夺回军政大权。军事和政务都由刘禅直接调用官员,不再由一人独揽大权。

这样一来,刘禅终于名副其实地做到了自己想做的皇帝。他不再是诸葛亮手中的傀儡,而是自己掌控大局。也许他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谋划着这一天的到来,所以才会一直装傻,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无知无能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诸葛亮还在世时,刘禅为了等待时机,可以暂时隐忍。但到了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刘禅终于一雪前耻,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英明的君主。虽然后来蜀汉终究灭亡,但刘禅晚年收权的举动,也成为他复位成功的启示。

诸葛亮一死,蜀汉朝野为他的突然离世而震惊。有人担心国家将陷入混乱。但刘禅很快便展现出超常的定力和手腕,迅速安抚住民心,稳定军心,让国家转危为安。

在处理诸葛亮的丞相职位问题上,刘禅也毫不犹豫。他直接废除相国一职,改设丞相,但不立即任命人选。同时,他将诸葛亮生前独自管掌的军政大权进行分散,各部门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一系列果断的举措,刘禅成功让朝臣知道,皇帝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向朝野昭示,自己已经完全掌控大权,国家从此进入个英明君主的亲政时期。此举不但加强了皇权,也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蜀汉的前途再度光明。

刘禅的这些举动让人刮目相看。原来数十年来,他所表现出的懵懂无知仅仅是一种伪装。刘禅早已将一切看在眼里,只是苦无机会。等到诸葛亮去世,他终于把隐忍多年的政治手腕完全发挥出来,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历史滚滚向前,权力更替往复轮回

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在三国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一个稳掌大权,一个忍让多年,随着时代的变迁,两人的地位也不断互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权力更替的轮回,以及历史的辩证思想。

事实上,诸葛亮生前也深知大权在握的风险。他多次向刘备建议,皇权还应该加强。可当刘备驾崩,刘禅又年幼,为了国家稳定,他不得不临时掌权。诸葛亮的本意是培养刘禅成材后,逐步还权于皇帝。只是他终究没有时间完成这一目标。

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收权,也并非单纯为了权力,而是基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考量。他明白,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之手隐藏着巨大风险,这已由曹操执政时期可见一斑。分权制衡,皇帝掌握军政大综合,才是根本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刘禅收权并非是对抗诸葛亮,而是顺应形势需要,调整威权结构,确保江山社稷长治不衰。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与刘禅均本着报国忠君的心志,但手段和着眼点不同而已。二者不存在对立,而应是相互理解、相互补充。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历史并非单线变迁,而是螺旋轮回。权力更替并非非此即彼,而是时来运转,水到渠成。我们不应将历史简单化,而要有辩证的思考方式。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唯有海纳百川,方能大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通过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变迁,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历史启示:

第一,权力更替是历史的定律,不可逆转。稳步推进君主立宪,逐步分权制衡,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正确选择。

第二,人物的行事各有局限。应理解不同立场,兼容并包,克制私欲,共论大计。

第三,辩证思考历史,摈弃简单化判断。一事物总有两面性,应当全面审视。

第四,忠诚和责任心可贵,但手段方式也需审时度势。胸怀天下才是君子之本。

第五,天下兴亡,系于一人。英明圣哲至关重要,培养人才责无旁贷。

让我们秉承这些历史智慧,不负平生所学,为国家民族谋福祉,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