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系统总结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亿万人民摆脱贫困的历史经验,提炼升华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思想动力。”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了建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重要意义。一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不断实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突破性举措,正是体现了我国扶贫开发理论的实践底色与刀过竹解的雄健精神。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作为治国理政战略性举措的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要素,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指导成就与构成要素进行模式化解释,关系到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贯彻落实,也关系到我国扶贫事业在国际减贫领域的话语权主张。

减贫宗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价值导向

牢牢筑基于中国国情和国家发展实践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可以说是在切实把握国家总体建设的规模化成就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变迁基础上得以创设,并依据我国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依靠可靠的科学范式提炼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规律,初步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政策体系,并在政策体系基础上形成了战略性实施框架,继而通过政策实施对贫困治理实践产生了巨大指导作用,达到了切实的、规模化的、历史性的减贫成就。因此,这些被验证的扶贫模式以其科学的指导力和强大的解释力,构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价值导向,也构成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宗旨。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书记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指明了“民生工程”与扶贫工作的关系,从而准确把脉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价值导向,也就是我国减贫事业的宗旨:落实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把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致力于减贫脱贫,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掷地有声地阐明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人民性、民本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曲折但持续不懈向贫困宣战,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单纯从国家行为讨论,中国作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签署确认国家,无疑也是世界上减贫成就最为突出的国家,也是完成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的减贫成就一方面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切实彰显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民生导向和民意关切。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以勇毅笃行的政治担当,以排除万难的坚定勇气,以落实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为核心问题,着眼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断满足人们共享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望。道路的创设和举措的实施,真正使得中国扶贫开发理论有了确定的价值导向,也因此创造了中国的减贫奇迹,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辉煌成就。

二‍

严挺核心要素: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基准体系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是对我国扶贫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的系统概括,但要使得理论具有确定的话语主张,特别是在国际减贫事业层面。那么,对理论的阐释就不仅仅是导向性的提法,而是需要解析其核心要素,并将之构造为可以具体理解的确定要素体系。从理论上讲,这些核心构成要素使得扶贫开发的各类关涉行为有了实践导向,并使得扶贫开发的举措方略成为互相关联的结构体系。也就是说,正是这些核心要素影响着我国扶贫开发的决策导向和施策效能,并最终成就了我国的减贫奇迹。因此这些核心要素构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基准体系,对这一基准体系的界定有三个要点:一是核心构成要素属于中国扶贫开发理论的根本内容;二是核心构成要素不仅彼此关联而且决定施策导向;三是核心构成要素从根本上规范我国扶贫开发的政策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党中央首次将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起点定位于新中国成立之时,从而切实建构了中国国家减贫事业的历史渊源表述;同时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总书记针对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部署强调,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基准体系要求,这种要求是切实建立在社会主义本质上的科学定位,也是对中国脱贫攻坚战所面对的时代主题的精准判断。因此,这些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必须严挺在前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以坚持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为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扶贫工作事关民众切身利益,也事关在基层厚植党的执政基础,使广大人民更公平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任务。因此脱贫攻坚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事,必须始终坚持发挥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坚持党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方面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是以坚持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导向。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必须着眼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说,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了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始终认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扶贫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坚持了全面促进贫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落实,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切实践行,坚持了完整兑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坚持了力求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消除绝对贫困的共同美好愿望。

第三是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引领目标。我们党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将之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体现了党对脱贫攻坚的特殊重视,因此在理论完善方面必须良好把握脱贫攻坚总体目标与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引领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引领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的具体体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高瞻远瞩地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因此,将坚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构造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引领目标正是丰富理论的切实之举。

第四是以坚持加快发展经济为带动力量。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部署脱贫工作,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优良传统。从”三西”专项扶贫计划到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我国扶贫事业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阶段性切实部署和长效科学发展,创新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务实求真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坚持加快发展经济为带动力量,有利于体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方面的动力解释,有利于凸显理论在促进减贫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权保障等各领域工作统筹兼顾、有机联动和协调发展的特殊意义。

第五是以坚持政府主导的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以政府主导的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鼓励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倡导协作扶贫和内源产业扶贫相联动、实施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确保自力更生与政府扶持相衔接,使得我国脱贫攻坚战持续拓宽了前行道路。因此政府主导主要是擎旗引导、组织动员、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平等参与;开发扶贫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造就脱贫的内源动力。正是坚持了政府主导的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方才取得规模成就。因此,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正是因为将政府主导的开发扶贫宣示为根本途径,才有效涵养了中国扶贫的模式化经验,也使得这些经验被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所吸收借鉴。

三‍

立足基本国情: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实践基础

中国正是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选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也由此创设。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环境是否良好?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条件是否具备?政策实施体系和监察问责配套措施是否完善?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效能影响如何?扶贫的相关标准系列是否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务实调整……这些系列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创设依据。也就是说,正是这些立足于国情的重大问题,给我国的扶贫开发理论打下了深深的中国特色烙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多人口,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性,正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提出了基本的理论自觉要求,也就是说,扶贫开发理论的中国特色,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彰显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扶贫模式能够首先回答中国自己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党对我国扶贫开发理论的基准认识之一。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应当深深植根于中国政治社会的层次结构,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具有完备的情境分析能力,并为国家扶贫事业提供思考的范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具有中国风格的扶贫开发理论必须以宏阔的视野理解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根源与现实挑战,也能够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的历程提供强大的解释能力,并在国际层面对中国减贫事业的话语权进行特定主张。因此,在扶贫开发领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脱离本国国情而天马行空地采取政策行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多年立足中国贫困问题、凸显中国脱贫需求,反映中国减贫视角,以确定核心要素体系勾勒了自身的理论特征,也正是良好地把握了理论自身的实践基础。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正确的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源泉。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颁布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系统总结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亿万人民摆脱贫困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因此,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一个重要前提是正确回答理论的特色在哪里,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根本性问题。从理论的价值导向、基准体系、实践基础等解释模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正是探究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之源、成功之道。

(作者时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副主任)

来 源:《中国扶贫》杂志2016年第22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