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珠城大地满眼是绿:淮河水清岸绿,水绕着城,城抱着水,一川清流穿城过,两岸美不胜收。

作为淮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2021年以来,蚌埠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以改革为笔,用绿色发展,为淮河流域城市治理树立了一个新的样本。

今年年初,省委改革办公布2023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由市委改革办报送的“蚌埠市运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打造淮河综合治理样板”成功入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脏乱差”到“风光带”

打造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新样本

7月1日,蚌埠主城区淮河河道生态修复项目南岸席家沟至朝阳路段工程建设现场,挖机穿梭,建设正酣。自6月开工以来,建设者们挥汗如雨,正抢抓淮河低水位和晴好天气有利时机,力争淮河行洪前完成切滩拓槽、过水箱涵等建设任务。

“蚌埠主城区淮河河道生态修复项目南岸席家沟至朝阳路段工程,是‘靓淮河’项目工程之一,通过河道切滩、护岸,我们还将建设栈桥、溢流堰、滩地塑形、湿地、步道、绿化等,成为西部地区市民就近近水、亲水、戏水、乐水的好去处。”蚌埠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凡荣说,建成后将与已完工的项目连成一体,“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园从一张张图纸变为现实。

持续更新的工程进度条,无不彰显着蚌埠加快推进淮河综合治理的决心。时间回溯,2021年初,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靓淮河”工程作为工作主线之一,按照“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思路,大手笔推进淮河蚌埠主城区段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规划,蚌埠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规划西起怀远荆涂淮河大桥,东至长淮卫淮河大桥,全长26公里,治理面积52平方公里。在实施过程中,我市充分借鉴和运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探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淮河综合治理,打造“河湖清亲两岸绿”的美丽生态样板。

这个季节,站在朝阳路淮河公路桥向东而望,水面开阔,一艘艘货轮鸣笛而过,公园、绿地、栈桥、运动场沿河而设,昔日“脏乱差”的河岸现在变成风景秀丽的“风光带”。经过近三年的建设,这项“母亲河靓化”工程已初见成效,成为蚌埠市民引以为傲的城市会客厅。

从“治淮”到“靓淮”

绘就美丽生态时代新画卷

千里淮河,从桐柏山一路向东,奔涌而来,在长江、黄河之间与秦岭一起,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由于上游落差大、来水快而急,中游洪水入湖困难,下游洪水出路不足,这就导致像蚌埠一样的沿淮平原城市存在洼地“关门淹”现象。

从1950年开始,一代又一代治淮人久久为功,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上拦、中畅、下泄”防洪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导,加快治淮重大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以“水”为笔绘就美丽生态画卷,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市水利局负责人看来,对于蚌埠这个沿淮城市而言,淮河治理关系着城市未来。作为淮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过去我市主城区淮河段面临着洪水下泄不畅、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治理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亟须破题。

蚌埠借鉴和运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增值,实现了从“治淮”到“靓淮”的华丽转身。

通过编制项目申请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我市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长期低息贷款,多元筹资,深入推进“靓淮河”工程,将过去“脏乱差集中带”打造成贯穿东西的“城市绿肺”“生态绿轴”和“城市中心公园”,带动周边土地出让收益大幅提升,并依靠发展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可实现居住、商业商务、产业三大类出让收益总计超70亿元,以“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通过对淮河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淮河主河道拓宽至500米左右,主河槽泄洪断面增大30%,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万方。同时,水利部门还利用切滩弃土加固堤坝背水面,把原有10米宽堤顶加宽至35—65米不等,形成“超级堤防”,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减轻汛期防洪压力,确保城市安澜。

一水激活多业态。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等一系列举措,我市充分挖掘淮河的生态经济价值,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动两岸商业、文化、观光、健身、养生、旅游等产业,形成“拥河发展”的新形态。

在延伸美丽岸线的同时,我市不断“缝合”沿淮生态断点,加快补齐沿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让饱受水患之苦的两岸人民真切感受到了淮河的魅力。该工程被生态环境部作为首个重大生态环境建设示范案例向全国推介,获评安徽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及2023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

打开城市融合发展新空间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去年10月,蚌埠市延安路淮河大桥及接线工程开工动员会在淮河北岸举行,市民期盼十年的延安路淮河大桥正式动工实施。

十年期盼,一朝圆梦,延安路淮河大桥的建设吹响了蚌埠从“跨河发展”迈进“拥河发展”的号角。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老百姓的期盼,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加快项目推进,并在规划、设计等方面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建设方案,合力建设拥河发展的“轴心桥”、城市交通的“枢纽桥”、文旅融合的“网红桥”、幸福蚌埠的“民心桥”。

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看来,长期以来,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穿城而过的“城中河”将中心城区与淮上区及三县分割两岸,且由于没有全面系统治理,岸线内外存在诸多短板和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蚌埠加快南北协调发展的“割裂带”和“减速带”。

“坚持把‘靓淮河’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幸福工程,为建设现代化幸福蚌埠注入新的动能。”市委书记黄晓武在调研“靓淮河”工程进度时强调。

“靓淮河”工程实施以来,全市上下凝聚共识,聚焦“拥河发展”战略,加快实施“靓淮河”工程,大力推进延安路淮河大桥、司马庄路淮河大桥、黄疃窑淮河大桥等建设,聚力打造淮河北岸新的城市组团,奋力实现拥河发展“三步曲”。

沿着淮河岸线,蚌埠正依托“靓淮河”26公里历史文化轴线,兼顾普惠民生的文化工程与引领转型的文化品牌塑造,将蚌埠3万年前的古菱齿象、7300年前双墩文化、5500年前大汶口文化、4200年前大禹文化等,通过雕塑、小品、主题公园等多种艺术形式,沿河布点,打造千里淮河文化长廊;

依托迎水面地块,建设篮球、网球、足球等体育场地共1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万人,成为蚌埠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养生的临水健身基地、滨河体育公园,也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河道型外滩体育公园,让幸福河湖的模样愈加清晰明朗;

围绕五彩阡陌、古镇新街、城市阳台、淮畔剧场以及铁路、淮河文化公园等景点,广泛开展文旅项目招商,在“靓淮河”建设区域已陆续落地骑行步道、索道、热气球、马拉松等休闲项目,在极大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蚌埠由“网红”变“长红”……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如今,这句镌刻在蚌埠人心中的老话,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来源:蚌埠日报 记者:杨露露 编辑: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