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办,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承办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分享交流会”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成功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现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法中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事务总代表谢军,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建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国际山地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文薇娅,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桑杰卡,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玉国,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粟周榕,贵州省旅游协会秘书处负责人周丹,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会长马进才以及青海省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州热贡艺术博物馆、州热贡艺术研究院、州文化馆、州民族歌舞剧团,一市三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同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和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共40人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桑杰卡主持,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建华出席并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建华副州长在致辞中说:“2023年1月,黔东南州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全国17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中国传统村落415个,均位列全国同级市州前茅,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2022年以来,我州通过举办“村BA”“村超”“村歌”“村晚”“姑妈篮球赛”等系列文体活动,火热的现场氛围和“接地气”的办赛风格“火爆全网”,得到了社会各界、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村BA”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式的一个窗口”,“村超”被称赞为“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诠释”,有力推动了我州文旅产业发展。下一步,我州将以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持续抓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非遗活化利用,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她强调:“希望双方以此次考察交流活动为契机,促进两地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人才培养、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上,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现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发表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题演讲。他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3年时间,以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经过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非遗保护这一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文脉传承的事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撑,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拥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非遗保护工作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事件,一大亮点。20余年来,我们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和非遗特点的保护制度和机制,完成了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探索出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立法保护等四种非遗的保护方式,并在实践中广泛运用。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和非遗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以单一的项目性保护是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遗产保护还要关注到这些遗产项目所孕育和依存发展的文化生态。任何一项遗产项目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生存与发展与周边整体的生态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我们只有关注到遗产项目的这些重要因素和特点,才能使得遗产保护见成效,遗产项目才有可能健康地存活,所以,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建立一种整体性保护理念,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粟周榕发表了题为《黔东南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及策略》的主题演讲。她指出,“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受疫情影响,黔东南的旅游产业也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低谷。如何转变局面,成为了黔东南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2023年黔东南州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集中力量重点打造“黔东南·好好玩”123真善美新玩法,即探索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打卡“村BA”和“村超”的“两村”之行,寻梦“千户苗寨西江、千户侗寨肇兴、千年古城镇远”的“三千”之旅的核心IP品牌,积极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康养“后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中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事务总代表谢军发表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承与传播的经验分享》的主题演讲,她指出,中华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经历数次文化大输出、大交流,带动了文化、商贸、语言、艺术、人文等与世界多维度的交融与互通。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策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从当下“学”非遗,从市场“品”非遗,从年轻的视角“见”非遗!国际平台、艺术平台、商业会展,是非遗活在当下的几个重要窗口和通道!她还指出,非遗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传承人与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专业生态与全链条建设密不可分!贵在提升与完善,特在多元和跨界,胜在市场与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互相影响、制约,与地域文化共融、共生,跨领域合作、跨产业携手,形成专业与市场的双向促进与循环,是非遗活在当下的必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玉国发表了题为《立足整体保护 融合创新发展 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与实践经验交流汇报》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保护区分为核心区、重点区及辐射区。核心区包括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整体性保护核心区,苗族文化整体性保护核心区分为雷公山、云台山、月亮山三个核心区域;侗族文化整体性保护核心区分为侗族南部方言区、侗族北部方言区两个核心区域。重点区包括清水江木商贸易文化、都柳江苗族侗族迁徙文化、㵲阳河古驿道文化三个文化传承线路区域。辐射区包括岜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区、报京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区、隆里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区等12个社区。保护区文化遗产丰富、传承氛围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现有人类非遗名录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省级非遗218项307处,位居全省第一;州级非遗375项506处,县级非遗1590项。有国家级传承人48人(另有17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公示名单)、省级传承人170人、州级传承人394人、州级传承人群16个、县级传承人4013人。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中国传统村落41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6个,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被原国家旅游局公布为中国30个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苗侗风情旅游目的地、全国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桑杰卡分享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经验。他指出,热贡文化就是根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由多个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为适应高寒农牧交错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传承藏传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形成的包含多种文化元素在内的特色区域文化形态,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土族於菟,以及民间歌舞、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俗风情、地方方言等,是黄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融的见证。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08年8月经原文化部批准设立,是我国第三个、藏区和西北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青海省黄南州所辖3个县(同仁、尖扎、泽库),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占黄南州总面积的62.5%。其中:同仁县为实验区核心区,泽库、尖扎二县为辐射区,河南县为关联区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建设目标。2019年底顺利通过国家文旅部的工作验收,同意设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0年,省编委批准成立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副厅建制),下达副厅、正处领导职数各1个。黄南州委批准设立党组,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任管委会党组成员、兼副主任。黄南州编委批准设立综合办公室、保护建设科两个科室,现有事业编制6人、工勤编制1人。专职负责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现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主持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分享交流会”研讨交流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讨期间,参会专家、领导及嘉宾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挑战、数字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激励机制、非遗项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非遗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话题从政府、学界、行业、产业等多个视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