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对于国庆黄金周都司空见惯,认为这个节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的,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在开国大典之际,当时的新中国的领导人并没有考虑“国庆”一事,也就是说,并没有要把每年的10月1日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反而是当时的政协委员马叙伦提出的,应该考虑建立国庆日,而他的提议也很快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国庆日才就此确认下来,而后的几十年中,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了新中国的国庆日。
那么,当年的马叙伦是如何考虑的?国庆日的设立过程又遇到了哪些波折,后来又有哪些改变呢?
一、马叙伦是谁?
马叙伦先生,1885年4月27日出生于美丽的杭州。
这座山水如画、文化荟萃的城市见证了他早年的成长。虽然家境不富裕,但马家依然是书香门第。
马叙伦年幼时,父亲便请来了私塾老师,以期望他能成材。
马叙伦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学习《小学韵语》和描红。
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在杭州创办“养正书塾”,马叙伦进入这所学堂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陈介石老师,这位翰林出身的历史学者教给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使马叙伦受益匪浅。
马叙伦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受到了陈老师的启发,思想日渐进步。
一次,马叙伦与朋友在西湖游览,看到雷峰塔,不禁联想到中华民族在清政府腐败统治下的屈辱历史。
他即兴赋诗:“一击满湖烟雨破,谁家天下举杯看。”抒发了他对清廷的不满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这段经历,使他进一步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1909年,马叙伦的恩师陈介石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长,马叙伦受邀担任咨议局书记,同时还兼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的国文教师。
他忙于教学、撰写评论和咨议局的工作,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杭州的革命组织常在西湖白云庵等地集会,马叙伦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并与军界人士建立联系,积蓄革命力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马叙伦痛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写下《闻惊》一诗,严厉斥责当时的统治者。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马叙伦与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坚信民主革命只能依靠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来完成。
他写诗赠给儿子马龙章,鼓励他到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去,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支持。
马叙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还在书法和诗歌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幼便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他的书法作品以清逸超群著称,早期专攻唐楷,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北魏诸碑,追求用笔的沉着雄浑。
马叙伦的书法风格独特,将唐楷的端庄与北魏碑刻的雄浑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既有力道,又不失韵味,每一笔都透露出深厚的功底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他的创作不仅注重形式美,更讲究内在的精神气质,力求每一件作品都能传达出他对人生、对革命事业的深厚情感。
马叙伦的书法作品集《马叙伦书法选》在书法界享有盛誉,被誉为“一代名家”。
他的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宝贵财富,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除了书法,马叙伦还是一位美食家。
他创制的“三白汤”在北京广为流传,被命名为“马先生汤”。
这道汤以白菜、笋和豆腐为主要原料,味道鲜美,工艺复杂,成为许多餐馆的招牌菜。
此外,马叙伦还喜欢收藏文物,并将这些藏品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1949年9月,他也顺利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各个代表们讨论了建国的诸方面的事宜。
不过,当时的马叙伦身体并不是很好,本人并没有能够亲自到达会场。
二、国庆日的提出
1949年10月9日,北京的天空澄澈,秋意渐浓。
人民大会堂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在紧张而热烈地进行。会场内座无虚席,政协委员们神情专注,讨论着新中国的未来。
这一天,许广平委员带着马叙伦的嘱托站起身来,向大会作了一个重要的发言。
“马叙伦委员因病不能前来,但他托我带来一个建议。”
许广平的声音在会场中回荡,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庄重而充满力量。“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当有一个国庆日。”
许广平停顿了一下,目光环视全场,然后继续说道,“他建议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会场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许广平身上。
虽然马叙伦不在场,但他的提议引起了委员们的深思。
这不仅仅是一个日期的确定,更是新中国象征和精神的体现。
而且,国庆日的设立和庆祝,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
在国庆节这一天,全国人民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回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会议上,委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1949年9月21日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的日子,可以作为国庆日。
另一些人则主张选择9月30日,因为那是政协会议闭幕并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然而,更多的人支持马叙伦的建议,认为10月1日更具有象征意义。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
10月1日不仅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率副主席和委员们就职的日子,而且这一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吉利的日子,象征着一个新的开始。
会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对这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重视。
毛主席在总结发言中赞扬了马叙伦委员的洞见,指出:“马委员提的问题非常好,之前我们确实没有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他强调,一个国家需要一个特别的日子来纪念和记录其诞生,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朱德总司令也发言支持。他深沉地说道:“这样的日子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我们国家走向未来的起点,象征着全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周恩来总理接过话题,补充道:“设立这样一个日子,可以激发全体国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我们每一代人都记住这个日子的意义。”
随后,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更加热烈,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各种建议。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会议。
会议气氛庄严而肃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都在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议中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这个建议是符合历史实际和代表人民意志的,决定加以采纳。”
毛泽东主席缓缓起身,宣读了决议全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随着毛泽东的宣读,会议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对决议的赞同,更是对新中国未来的祝愿。
该提议得到了会议的通过,并于1949年12月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
决议指出,自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自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国庆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阅兵式、文艺演出和群众游行等。
国庆节不仅是国家的节日,也是全国人民的节日。
它不仅是为了纪念新中国的诞生,也是为了展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这一天,人民回顾过去的奋斗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国庆节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庆的庆祝仪式也出现过多次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的国庆节都伴随着大型庆典活动和阅兵式。
这一时期的国庆庆祝活动气氛热烈,场面宏大,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
天安门广场上,军队列队整齐,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展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和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
这一时期的国庆庆典不仅包括阅兵,还包括群众游行和文艺演出。
各行各业的群众队伍手持鲜花和彩旗,迈着整齐的步伐,沿着长安街行进,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广场上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不断,整个北京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这一决定使得国庆庆祝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960年到1970年,每年的国庆节不再举行阅兵,而是以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为主。
在这段时间里,天安门广场上依然会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和集会活动,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代表一起庆祝国庆,发表重要讲话,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就和展望未来的发展。
群众游行队伍依旧浩浩荡荡,各类花车和表演方阵成为庆典的亮点,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果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1971年至1983年,国庆庆祝形式再次发生变化。
为了进一步节约资源,每年的10月1日,北京市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进行群众游行。
这一时期,天安门广场虽然少了阅兵和游行的盛况,但市民们依然通过各种形式欢度国庆。
在这段时间里,各大公园和文化场所成为国庆庆祝的主阵地。
市民们走出家门,参加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欣赏文艺演出,参与各种趣味竞赛和游戏,欢庆新中国的生日。
这样的庆祝方式更加贴近生活,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参与其中,感受节日的喜悦。
198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这一年的国庆庆典盛况空前,再次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雄姿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天安门广场上,军队方阵和武器装备整齐排列,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展示了现代化的国防力量。
与此同时,群众游行队伍也再次出现在长安街上,各行各业的代表组成的方阵手持鲜花和彩旗,沿着既定路线行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次盛大的庆典不仅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也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自信。
在1984年盛大的国庆庆典之后,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再次停止。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每年的国庆节以其他形式进行庆祝,未再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
这一时期,国庆庆祝活动更加多样化,形式更加灵活。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
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中央决定举行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
这也是新中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可以说,通过全国性的庆祝活动,人民共同参与,增进了社会团结与和谐。
在国庆节期间,各类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还通过共庆共乐增强了不同群体间的互动与理解。
这种集体参与和体验,让全体中国人进一步形成了共同的国家认同感。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