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京报一则调查报道披露,在罐车运输行业,食品类液体(如食用油、糖浆)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竟是公开的秘密。

记者跟踪了一辆油罐车,这辆从宁夏拉了一车煤制油回来,卸完油后,未经清洗罐体便直接开进了一家食品加工厂,装满了一车豆油,而且还是一级豆油!

业内人士表示,在运费逐步降低的大背景下,运输食用油的罐车不仅做不到专车专用,许多罐车为了节省成本,甚至连罐体都不清洗。

“单次洗罐的成本少则三五百,多则八九百。”一名罐车司机透露,由于普货罐车经常换货运输,每次洗罐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而许多罐车在换货运输时,选择能省则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无疑是一则石破天惊的报道,煤制油是含有多环芳烃、氮氧化合物等有毒物质的化工品,具备很强的致癌性,这玩意居然能和食用油混在一起,恐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剧情。

看完了这则报道,我不由产生了两个感慨:

第一个感慨是,这些年来,食品安全领域似乎抓得很严,此前多次出现了餐馆出售“拍黄瓜”被罚,小贩出售农残超标蔬菜被罚的新闻,而且罚金动辄几万十余万,展现出执法者的零容忍。

然而,煤制油和食用油混运,撕开了一个不堪真相——在号称“食品安全大于天”的当下,有些攸关公众健康安全领域,依然处于无人闻问的状态,这些领域的食品安全几乎在裸奔。

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的维护,只能靠业者的良心了。但是,良心,往往靠不住的。

那些食用油企业对于罐车司机是否清洗油罐,几乎是漠不关心,报道中就提到,记者发现一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驶入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于是致电中储粮一名销售经理。

经理表示,原则上运输食用油需要专用罐车,但随后他补充说,罐体只要有“食用油专用”字样就行,“其实我们也不验罐,是不是食用油专用罐车我们也没办法去分辨。”他强调,销售食的食用油由买家自提,食用油装上车之后,其品质他们不负责。

看到没有,这可是一家堂堂大央企哦,对于食品安全居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至于其他企业的负责把关态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此事曝光后,我相信后面的调查和整顿会接踵而来,搞不好会抓几个罐车司机祭旗,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个事绝不能就此草草收场。

一个影响如此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放在任何正常国家,都是要有人掉乌纱帽的,道歉、谢罪更是免不了。

所谓“最严食品监管”,严得不仅是被监管者,而且包括监管者本身,这才是名至实归。

第二个感慨是,新京报这篇调查报道,是我近年来难得看到的有勇气、有良知的专业报道,网络上对此也是一片点赞之声。

身为新京报前员工,我见证过这家媒体,乃至中国媒体界的黄金年代。那时,深度调查报道可谓风行一时,这些报道让强势者畏惧,让弱势者欢呼,甚至改写了历史,最为典型的就是南方都市报对于孙志刚案的报道。

然而,这些年里,深度调查报道走向衰微,许多媒体甚至更干脆解散了这一部门。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各家媒体似乎更热衷于做些短平快的内容,追逐那些泡沫化的舆论热点,由此带来的则是媒体影响力和声誉的江河日下。

好在,还有新京报等少数媒体在坚守,继续为大众提供深度而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欣慰。

除了食用油这篇外,最近我还看到了南方周末、财新、凤凰网三家媒体对于胡友平的报道,三篇报道还原了胡友平女士平凡而鲜活的人生,读完令人动容。

有媒体经验的都知道,这些报道的出笼都是非常不易的,需要从记者、编辑到媒体领导的勇气、智慧和担当。

但愿,这样的报道今后能多一些;但愿,“调查记者回来了”,不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