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路》/李叔亮/花山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

□高翠萍

鸡西市矿务局,位于东北边陲,是中国煤炭工业的根据地之一。

1965年,作者李叔亮自山西大学中文系步出学府之门,被指派至遥远的黑龙江省鸡西矿务局。他曾任穆棱煤矿党委书记,鸡西矿工报社总编辑及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部长。在鸡西矿区,他度过了超半世纪的岁月。他以鸡西矿区的百年历史为背景,倾注心血创作了长篇小说《心路》。此书以70万字铺陈,不仅是对鸡西矿区波澜壮阔历程的艺术总结,更是一次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探索。通过生动的笔触和跌宕的情节,李叔亮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的叙事框架,描绘了矿工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与斗争,记录了从艰苦到辉煌的跨越。

全书共十八章,精心布局了一条主线与两条副线,串联起五个历史阶段,生动展现了矿区三代人的奋斗与变迁。第一阶段,讲述了山东农民朱奇山兄弟为生活所迫,闯关东当矿工的坎坷历程。第二阶段,展示了齐鲁矿工在爱国知识分子孙亦奇的带领下,开发冠山煤矿的过程中与白俄矿队展开凿井竞赛并夺冠的故事,体现了中国矿工的勇气与智慧。第三阶段,描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煤矿工人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第四阶段,记录了共产党领导矿工实现翻身解放,民主改革,恢复生产,开展立功竞赛,多产煤炭,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辉煌成就。第五阶段,勾画了改革开放初期,新一代矿工解放思想,致力于改变落后的采掘工艺,进行小井群改造,推动高水平机械化进程。

小说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国家浩瀚历史交织,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矿工精神与矿区的演变历程。这部作品不单纯描绘矿工的生活日常,更深入探讨了人物的内心信念与行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与理想信仰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塑造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物原型,小说展示了理想信仰对个体命运的重大影响,人物间的心理转变和生活抉择,生动地描绘了道德和选择的永恒议题。作者通过人物对立,强调内在信仰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密不可分,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人物心理的层次,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心路》不仅仅是关于矿工生活的叙述,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文学作品,其深远的思想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心路》不仅凝视着鸡西矿区的历史沧桑,也是对煤矿工人生活图景和精神风貌的铭刻。在此书中,复杂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与交织的情节纠葛共同绘制出一幅勇气、智慧与牺牲交织的壮阔画卷,深情致敬煤矿工人这一坚韧不拔的群体。朱奇山,他以侠肝义胆和无私的勇气,引领矿工向前;张大闯,他在危机四伏中机智存活,像是与狼共舞的舞者;张大山,人称“煤痴”,是深谙煤炭秘籍的专家;赵煤山与朱继忠,他们对矿业的热爱如磐石般坚定;武超和张扬,两位大学生,他们为机械化矿业的梦想燃烧自己的青春……通过将个体性格深植于他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使命中,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道德选择的复杂性,把历史的宏观叙述与个人命运的微观视角完美融合,构筑了一部历史与人物并重的叙事佳作。

《心路》通过精心构思的虚构技巧,成功地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想象紧密结合,展现了鸡西矿区百年的沧桑巨变。它不只是历史与文学艺术的融合,更是煤矿工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与鸡西矿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的生动展示,为鸡西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一次文学的再现和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