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志》曰:“精细洁雅,称苏州绣。”此句仿佛为苏绣画了一幅精致细腻的肖像,画中的每根线条都流淌着姑苏城的温婉与雅致。身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不仅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更是江南文化的生动载体,浓缩着历史岁月的厚重积淀。穿越千年时光帷幕,让我们回溯一枚银针绣造的丝韵江南、万千锦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缕丝线千年传承

古韵苏绣深蕴江南之美

苏绣和江南,是两个割裂不开的词汇。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游伟刚告诉江南时报记者,苏绣是江南民众生活中一抹清丽底色,江南水土的氤氲柔润赋予其特有品格。由于苏绣发源于江南水乡,民间绣品一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气息,承载着江南的温婉柔美,也反映出吴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苏绣历史源远流长,延绵至今已有数千年。据史料记载,最早出土的苏绣品,大约可追溯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的五代时期的经帙。而晋代《拾遗记》中的文字记录,东吴赵夫人能在方帛之上绣五岳地形,号称“针绝”。“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游伟刚说道。

“烟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宛若丹青未干……”苏州千百年来的书画艺术、巧思玲珑的园林、甜糯的吴侬软语哺育浸润一方人,温婉、精细、灵巧的苏州女性将吴文化融入一针一线,使苏绣形成构思巧妙、图案秀丽、色彩淡雅的独特风格。

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秘书长裘星介绍,最早的苏绣只是女红,待嫁闺中的少女,足不出绣阁一步,母教女、嫂教姑,代代相传。苏绣是女孩子的必修课,即使豪门大家的女子也不例外。在古时的苏州、常州等地,每逢女孩谈婚论嫁,婆家总要先向媒人求取姑娘的绣品,从绣品的图案针脚来判断未来媳妇是否灵巧和贤淑,精美苏绣也因此成为衡量一个姑娘贤淑内秀的标准。

常言道:“黄金万两,不如苏绣一箱。”苏绣之贵,自古有之。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古代帝王龙袍上精致的九龙,就是采用苏绣技艺绣制而成,苏绣也因此成为“帝王之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宋代,苏州出现了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而且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当时苏绣已成为一种行业,商品绣极为发达。朝廷设置织造局,专为宫廷进贡苏绣,苏州也因“绣市”之誉名扬四海。

“苏绣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一门将绣线和针法化作艺术的独特技艺。自古以来,苏绣手艺者们传承不息,已将江南文化血脉融入苏绣,以工艺之美展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色。”裘星说道。

以针代笔以线为墨

勾勒形神兼备仿真绣面

苏绣是一门在布与线之间相互交缠,相融而生的艺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这门手艺在针法上也衍生出不同种类和流派。

苏州刺绣研究所总经理黄燕萍告诉江南时报记者,狭义的“苏绣”是指苏州刺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手工艺品。“苏绣针法的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如今,苏绣针法已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40余种。其中,19世纪末诞生的仿真绣和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乱针绣,都是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为中国传统刺绣的现代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分画、七分绣”是仿真绣的最大特色。清光绪年间,刺绣艺术家沈寿首创“仿真绣”——她根据刺绣画稿中的色彩明暗、背景空间,通过绣线颜色、针法的变换,让绣品达到乱真的效果。她创造了旋针等针法,使绣画效果更加逼真,进一步提升了苏绣艺术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绣法创造性地以旋针、虚实针来表现物体的肌理,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调自然柔和、丰富多彩,尽显写实之功。仿真绣往往取材于西洋油画中的人物肖像和风景等,而以人物绣最为擅长,其针法变化多端,表现画中人的五官十分传神,体现出高超的技艺。”黄燕萍说道。

1914年,沈寿受邀主持南通女红传习所,以教学的方式向学员们传授传统刺绣以及由她首创的“仿真绣”艺术,为苏州、南通、无锡等地培养了大批刺绣学员。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使仿真绣自成一派,并在南通、苏州一带得到传承与发展。

常州乱针绣也是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20世纪20年代末,常州人杨守玉运用长短不一、交错重叠、分层加色的乱针技巧,创立了“以针为笔,以线为色彩,如绣如画,似绣似画,画绣一体”的“乱针绣”。

常州市乱针绣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介绍,乱针绣的技艺贵在“乱”,其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以“乱”求得整体的统一与局部的多变。绣者按照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手法来呈现绣面,使之乱中有动感、乱中生活力、乱中透魅力,达到图像逼真、色彩丰富、形神兼备的效果。

杨守玉与沈寿的相同之处都是吸收西洋画融合于中国传统刺绣中,但杨守玉是“以新意,运新法”,而沈寿是“以新意,运旧法”。“仿真绣和乱针绣都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象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绣的魅力将继续发扬光大。”黄燕萍说道。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