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鱼

东安县的芦洪市镇以前是去过几次的,但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接触,对它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一直就有深入认识的念头,直到最近才遂愿。

在东安县文旅广体局分管领导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芦洪市镇政府,跟镇里的宣统委员对接。在走近镇政府的一刹那,我的眼睛眨了眨,仿佛看见历史的台历被风一页一页翻开,一份报告自历史的深处朝我迎面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芦洪市老街 唐涛华 作

时间定格在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衷大手一挥,一块境域从泉陵县分离出来,单设应阳县。《湖南省志·地理志》是这样记载的:“晋惠帝分泉陵县置应阳县。”

一个县的诞生必须要有自己的县城,彼时的应阳县因县城选择就在今芦洪市镇应水(又名芦洪江)之北,县府设于此,加上古人以“山南水北是阳,山北水南是阴”,故名应阳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应阳县并入零陵县,历时299年。

再后来,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年),东安邑令张大年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始“芦洪置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此设巡检司,故称芦洪司。万历年间,江西商人李陆洪在这里的水埠头收购桐油,设立“陆洪油市”,供湘桂黔赣等地商人在此交易,后成集市,又称芦洪市,地名沿用至今。赵尔巽等所撰《清史稿》卷六十八载:“芦洪江源出东北八十四渡山,东南流,左会龙合江,东南至零陵入湘水。有芦洪市巡司,石期市废司。”

关于芦洪市有很多民间传说,有的不乏传奇色彩,但我只相信多方核实、可以互证的典籍记载。

漫步在芦洪市,令人心潮澎湃。我想,倘若用无人机航拍,我们可以发现芦洪市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平坦,青山绿水环抱。后以一千六百余米的高挂山为屏障,越城岭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像屏幕一样高高地挂在北面;左右有天子岭、大王岭与九龙山、金银山作护卫,两边的山岭余脉似龙盘如虎踞;前以老虎岭、太平岭为案台。芦洪市镇好像一张太师椅,稳稳当当地安放在后有靠、前有照、左右龙虎抱卫的山河交汇之地,这种“龙虎抱卫、砂水翕聚”的佳境。而发源于东安县与邵阳县分水岭的黄花山东麓的应水河,始为一脉细流,穿越峡谷密林,沿途汇聚无数山溪小涓,渐成气候,流经大盛桥、新圩江,沿途接纳栗木水、大浪水、龙井水、龙合水、西涧水、南涧水,抵达斯地,为芦洪市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尔后,继续前行,经冷水滩高溪市西南注入湘江。

高架的铁路线和底流的应水河在芦洪市交汇,俯仰之间,不得不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明人背影,那是嘉靖年间永州知府黄焯,他来此视察,有感而发,吟出一首《过芦洪》:

雨霁春山好,春行野兴多。肩舆穿小径,瘦马渡长河。

不见花前树,空归竹下坡。芦洪閒憩处,亦自有弦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斩龙桥 唐涛华 作

想了解芦洪市的历史,必须去老街看看。只是因为岁月变迁,老街现存建筑大多是清末民初的了。按道理,如果古县衙还在,里面一定有答案。问题是,县衙不知在何处。

芦洪市的老街有三四条,主街颇长,也较为宽敞,细细寻觅,发现门牌上写着“东正街”。询问街上的老人,方知这条街以前是整个芦洪市最热闹的街道,特别是在以看电影为荣的年代,因为老电影院就在这条街上,来此观影者甚多,有时候挤都挤不进去。对比今日的沉寂,令人感慨不已。

几个人于老街上缓缓而行,我发现老街上有很多老店铺,诸如“回春堂”“篾匠铺”“张记杂货铺”之类的。一步一步,恍若溯源,众多的店铺与作坊,让人们一下子回到了渐行渐远的那个时代。眼前沉寂的街道,一下子恢复了昔日的喧嚣与活力,原始的粗布坊、竹编工艺、铁匠坊、老油坊、酿酱坊、花灯、古玩、豆腐坊、醋坊等在这里纷纷呈现。更有卖各种农具、小食的在此汇聚,令人趋之若鹜。

路过96号那家“王木匠古老家具店”,自己被摆在门口的两张太师椅所吸引。走近一看,每张椅子上均有一幅木刻字,一为“先觉人制之文书”,一为“后觉人欣地而允”。由于“允”为繁体字,店主不认识,就问我什么字和什么意思。我说:“先觉人制之文书”这内容出自王充《论衡》“汉之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以文书御天下。”说明了文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后觉人欣地而允”中的“允”,出自《说文》“允,信也。”《尔雅》也有“允,信也;允,诚也。”之说,原本是诚信的意思,后引申为答应、许可、公平恰当。

老木匠带我们进屋看看他的手工产品,又到对面看了更多的产品,特别是一对龙凤椅,栩栩如生,令人惊讶不已。坐下来聊天,方知他叫王敦端,已经年逾古稀,而外表看起来像年届六旬之人。王敦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手工艺人,其父绘画也很了得,可一边与人聊天,一边用笔和纸在身后临摹对方肖像,而且不差分毫。王老曾参加过枝柳铁路的建设,也曾在建筑公司安装模版,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手工艺。在旁的县文旅广体局分管领导获悉王老不是非遗传人,立即加王老电话,说要加强联系。

在他们互加微信的一刹那,我似乎看见王老的雕刻作品变成了永州各个古建筑修葺时的组件,并散发出来自应水河畔的鲜活气息。

斩龙桥又名芦江桥,是芦洪市的标志性建筑,到芦洪市旅游,不去看斩龙桥就等于白去。

从东正街右转不远就是应水河,就见到斩龙桥。陪同的某君说,斩龙桥建于宋代,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是现今湖南省保存最好、历史最久的三座古石桥之一,因桥上刻有手握利剑的斩龙王而得此名。我沿着台阶上桥,看了看工艺,说不像宋代的,应该是明代的。过了之后,见到一块简介碑,果然建于明代。或许,就像他们所言,宋代始建此桥,但毁了,至明代重建。

骤雨初收,桥面因雨水的滋润变得油光发亮,煞是可爱。斩龙桥的桥体全部由青条石堆砌而成,未使用黏合剂,桥面铺青石板,两边砌方形石柱和宽大的石屏围栏,每根石柱上雕有貌似仙桃的石垛。立于斩龙桥上,环顾四周,但见两旁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的木柱木壁结构商铺或住房,那青砖、青瓦,那木板、雕花,那门那窗,还有那屋檐,无不坠饰着诗情画意。遥想逢年过节或操办红喜事,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红红的灯笼,或大红大紫的对联、年画,或艾叶、菖蒲,把此地的民俗演绎得生动有趣。

忽然感觉,这里有几分像江浙一带的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之类的水乡,令人流连忘返。

很是羡慕河岸屋前屋后那些生长着的樟树、槐树、枫树以及各类乔木,最常见的乃是杨树、柳树,这两种喜水植物长得特别丰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水边柳,如同镜中人,最容易带给人们思恋。想象春风又绿江南岸之际,那千万的柳丝在微风的吹拂下,婀娜炫耀地垂挂应水河面,更有女子于柳下浣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啊!

绕到河边,于几十米外欣赏斩龙桥,但见它饱经沧桑的躯体倒映在骤雨初停的河面,影子浑浊,面容却还青春。想起当年日军侵入芦洪市镇,不仅对居民烧杀抢掠,还用飞机轰炸斩龙桥,导致桥头两端的石柱上的两对精美石狮子被炸毁了,现在石柱上还有当年留下的枪眼弹片,我心里痛惜不已。同时,我发现斩龙桥的水中两墩,上粗下细,而且墩子底部呈菱形,用来减缓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可以说设计科学,令人钦佩。

在古应阳县城芦洪市以东一公里许的地方,有一座九龙山,风景秀丽,山下有一处名胜古迹曰九龙岩。九龙岩四周峭壁如削,雄伟壮观,岩口东向,分大、小二入口,岩分九洞,洞与洞之间,均有小洞相通,仅供一人蹲伏而过,有一仄道可通山顶。岩洞口常年有风吹出,冬暖夏凉,洞口左侧有一奇石如怪兽守护。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洞内有石桌、石凳、石盅、石筷、石汤匙、石棋盘。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五云:“永州府东安有九龙岩,有樵者遇黄衣九人,曰:‘吾九龙,居此久矣。’”《大明一统志》载:“东安九龙岩,尝有樵者遇黄衣九士,谓之曰:‘吾九龙居此久矣!’语讫,莫知所在。”这样的传说跟零陵澹岩传说有点相似,比较玄乎,但也有人相信。北宋翰林学士王观游九龙岩诗说:“山寒蛰龙眠忽醒,黄衣九龙岩下行。”写的就是这个传说。《永州府志》有南宋王宗尹所作《九龙岩记》一文,具体、清晰、形象地描写了九龙岩内外景物,突出岩中的奇石、规模和水池,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结构严谨,语言洗练,为“记”中之珍品。

其实,九龙岩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传说,而在于其摩崖石刻。据调查,九龙岩四壁摩崖上共刻有宋代至清代石刻43方,其中宋代石刻30方,最早的一方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东安县令张太年所题,其中“奉帅檄平蒋寇就芦洪置司”之语,便是其镇压农民起义和设置芦洪司的历史见证。

道光《永州府志》卷二《名胜志·东安》:“九龙岩,岩中物象毕具,出泉寒洌。岩前有池,洞门高敞,循磴而下,有隙仅可容身蛇行,可深入……唐宋名贤游此者众。治平四年濂溪周子自永倅权邵尝携家属同游刻石以志。并评金石略,王宗尹有记。”

冒着沥沥细雨,我们来到九龙岩,于崖壁上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周子题刻。那是宋治平四年(1067年)五月七日,周敦颐权守邵州,自永州前往邵州,路经九龙岩,留下这方题刻,内容是:“治平四年五月七日自永倅往权邵守,同家属游舂陵。周敦颐记。”

第二年,暨熙宁元年(1068年),周敦颐再次路过九龙岩,又留下一方石刻,他是为蒋忱所作《九龙岩记》上石,文末署款内容是:“熙宁元年五月五日,新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朝奉郎尚书驾部员外郎前通判永州军州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周敦颐上石。”一个小小的九龙岩,得到周子两次题刻,实乃大幸。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九龙岩,还有几块很具价值的石刻,最有趣的石刻当属宋代诗刻《纪太石山古歌赠岩主喜公》:

纪太石山古歌赠岩主喜公 浔阳陶羽上

喜公心眼如有灵,善择此岩来构扃。崖根踏碎暮烟碧,洞门凿破苍苔青。

交加乱石虎狼队,踪横怪木龙蛇形。其间可以松萝招隐,云霞放情。

傲复傲兮何富贵,恣复恣兮闲利名。况乎神虬勇背俟风雨,灵龟垂首思雷霆。

我今方为年少英,青山未有归去心。他时致尧功业成,与师高卧白云深。

作者落款是浔阳陶羽,而我检索宋代各种资料,并无关于“陶羽”其人的记载,也未见有其他署名陶羽的诗歌。因此,这个悬念增添了九龙岩的魅力。

此外,宋熙宁九年(1076)诗人陶弼游九龙岩,题诗。宋元丰三年(1080)曾布率家眷游九龙岩,题名岩壁。宋绍圣甲戌年(1094),零陵郡府判阮之武题诗九龙岩。宋绍兴元年(1131),胡寅、胡宁、胡宏九龙岩题刻等,均价值不菲。

芦洪市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里有两处名人故居,值得一游。

一是位于芦洪市镇伍家桥、福星村与竹源村交界处的清末湘军将领席宝田故居。其实,这是一处官府与民居相结合的建筑群,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由石生槽门、资生槽门、龙眼槽门、仲篪槽门、井眼槽门、六合槽门、霞轩槽门等席姓院落组成,彼此相邻,长达一千余米,它们倚山而建,坐北朝南,背靠旋帽岭,面对稻田。大院院墙为条石垫基、青砖砌就,高约4至6米。院第前的建筑物是门楼(俗称槽门),槽门前均有条石与方形石板铺就的椭圆或方形坪台,供落轿下马之用。院门前建有方形或半月形池塘,水映槽门,独具特色。院内是多正多横的房屋格局,工艺精湛。

席宝田早年在家乡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奉巡抚骆秉章之命,募乡勇千人组建“精毅营”,先后在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与太平天国和贵州苗民起义军作战十余年,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独力剿灭贵州苗民起义,战绩显赫。其族人从其军,被提升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数十人,每个大院的主人都是一名清廷命官。席宝田及其从军族人建造了规模如此宏大的院落和伍家桥临河一条街,当时的繁华和鼎盛可想而知。

另一处是位于赵家井村的一代名将唐生智故居——树德山庄。山庄于1927年建成,中西合璧的庄园式建筑。全系砖石木结构建筑,抬梁穿斗式与券廊式骨架并存,青砖铺地,青瓦盖顶,四进三井,廊道相连。主体建筑由门厅、起居楼和接待楼构成,附属建筑有碉楼、卫兵房、藏书院、八角亭、大小会议厅及杂房;其他建筑物有花园、水池、水井等。建筑整体体现了立足传统、洋为中用的设计理念,并全面实施了“中西杂糅”的建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艺术审美和科学探讨价值。

徜徉其间,想起唐生智叱咤风云的一生,特别是1949年他参与组织策划湖南和平起义为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贡献,不由得令人热血沸腾。

其实,芦洪市还有一道驰誉天下的美食——东安鸡,也称“醋鸡”。其味道独特,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香、嫩、麻、辣、酸、脆六味俱全,被列为国宴菜谱之一,誉为湘菜之首。

传西晋应阳县设立之际,首任县令为县衙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召集各乡父老前来祝贺,请当地名厨操刀把勺,大摆宴席。不料,厨师错把陈醋当料酒放入鸡肉中,令客人们吃起来有点酸,感觉新鲜,连连称赞,从此,“陈醋鸡”的做法就在民间传开。

清朝末年,湘军将领席宝田因镇压太平天国和贵州苗族起义有功,清廷诰封席宝田为光禄大夫,授“太子少保”。一次,邀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到家中做客,席间上了这道“陈醋鸡”。厨师为了增加鲜味,特在“陈醋鸡”里加了些陈年乳豆腐汁,导致“陈醋鸡”不但酸辣可口,而且香脆有余。曾国藩等人吃了,赞不绝口。在讨论菜名时,曾国藩说:“这是席官保家的特产,就叫‘官保鸡’吧!”

北伐战争胜利以后,唐生智定居南京。为了庆贺北伐胜利,他设宴招待部下和同僚,酒席间上了一道“官保鸡”。他的私厨是伍家桥人,在厨艺上更加讲究,这道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腻,食多不厌,香气四溢,营养丰富,香、甜、酸、辣、嫩、脆六味俱全。众人问这菜叫什么名,唐生智说:“这是我家乡的鸡,叫‘东安鸡’。” 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期间,毛泽东设宴款待尼克松,席间也有东安鸡这道菜。尼克松边吃边夸,回国后,还大加赞赏东安鸡味道绝佳。从此,东安鸡被列为国宴菜肴,为八大湘菜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