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姞民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课文《太阳》的作者。

据我们按照有限的资料,考证出张姞民大致出生于1917——1919年之间,1949年10月,此时她三十岁左右,进入文化部科普局工作,后又调到商务印书馆、通俗读物出版社当编辑,1958年后,调入人民出版社直到退休。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份在其出版的《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书系》中新增了一本《太阳》,收入了张姞民、陶秉珍以及苏联科普作家依·尼查叶夫的28篇科学小品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张姞民的部分,收入了《太阳》《空气的故事》《电》三个主题的科普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将三名作者的科普作品拼成一本书,原因很简单,就是出版社没有找到张姞民的更多作品,而且这本书里,收入张姞民的文章,都隶属于自然科学知识领域,而恰恰在这一方面,并非是张姞民科普创作的强项。

而更为吊诡的是,在《太阳》这本拼装书里,却没有任何张姞民的背景介绍,虽然此书有一个煞有介事的序言,但通篇文字里,却无一处涉及到张姞民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特色的介绍,由此看出,这本书对张姞民的身世与背景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我们可以看看这本书中的序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回溯张姞民的学习经历,了解她的长项在哪一个板块。

1935年,张姞民从光华女中毕业,考上了燕京大学,选项的是医预系。

但上学后,因经济拮据,她选择了退学,犹如“简爱”一样,去当了家庭教师。两年后,1937年,张姞民积赚了一些钱,重萌求学之梦,再次报考燕京大学,进入了家政系。

家政系所学的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营养学为主,另一部分偏重文科。她的同学在毕业之后,一般都是进了医院营养部工作,而她则选择了一个在更广阔的科普宣传领域,去传播她的知识受教与收益。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日后张姞民从事科普创作时最为擅长的作品,还是以营养学为主,这与她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高度默契,而在大学里翔泳于文科体系里的历练,也练就了她的收放自如的文笔,可以看出,她在学校家政系里所经受的专业训练,在她工作之后得天独厚地糅合在一起,为她在科普创作中的独擅胜场奠定了两根支柱。

1951年1月,张姞民出版的第一本科普书籍,是在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谈谈维生素》,这基本是把她在大学里所学的营养学知识,用通俗易读的话语阐述了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4年,她成为“通俗读物出版社”编辑,编著了《吃什么怎么吃》,也是营养学知识的另一种演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张姞民在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讲卫生》,也是与她所学专业高度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我们找到一篇刊登在旅大青年团编辑出版的《民主青年》1950年105期上的科普小品,标题叫《怎样预防夏天的传染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文章针对的是五十年代国情,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夏季传染病主要集中在霍乱与伤寒,现在这两种病已经只能在传说中听到了,由此看来,此文的确有落后于时代之势,但从科普的原理来说,文章提及的一些预防原理,仍然没有过时。

从张姞民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尽力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产生疾病的原因以及防御办法,用最精简的通俗语言娓娓道来,既有知识性,也有实用性,在字里行间,还可以看出,作者一直灌注着一股为读者着想的仁者爱人的温暖情怀,比如,作者在过渡句中,用了下面这样的颇为贴近读者、将心比心的说法,就很有亲和力:“所以不管是哪种病,染到身上都很讨厌,不但受罪花钱,有时还得饶上一条命。因此与其得病求医 ,就不如预先防备”。这样亲切的语调,恰恰是后来那些高高在上的科普文章里缺乏的。

下面,我们不妨看一看这篇旧文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样预防夏天的传染病

夏天又来到了。大热的天气,谁都愿意喝点凉水,吃点凉东西,才觉得舒服。不错,热极了吃点凉的倒是挺舒服,可是我们不管吃喝什么都得要小心,不然也许倒要大大地不舒服了。不是泻肚子,便是拉痢疾,再厉害点也许上吐下泻地闹上一场霍乱,或是害它一场伤寒,那可就太不值得了。

原来这几种病的原因,都是俗语所说的“病从口入”,我们喝生水,吃苍蝇爬过的东西,或是用脏手抓东西吃,都很容易把一些病菌(是一些极小极小,用肉眼看不见的疾病根源)或是病原虫(是一些极小极小的原生动物,例如有一种痢疾是杆菌传染的,另有一种痢疾却是病原虫传染的)一齐吃到肚里去。这些害人的小东西被我们吃进去以后,有的被我们胃里的酸水杀死,有的活着进入小肠,粘在我们肠壁上,就很快地繁殖起来,或是放出毒素。因此好好的一个人,忽然就会病得很厉害,这在夏天是常有的事。

在这几种病里面,霍乱发得最急,也最危险,有得病几个钟头就死的,发起病来上吐下泻,腿肚子抽筋,全身发凉,一百个病人里面平均要死五六十个。伤寒发病最慢,可是病很缠绵,不容易好,有时好了还要重发,并且常会引起一些连带的毛病,如肠子出血,或是肠子穿洞等。其它像泻肚和痢疾,虽然有轻有重,却也都很痛苦。一天泻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连脓带血,肚子绞痛下坠。所以不管是哪种病,染到身上都很讨厌,不但受罪花钱,有时还得饶上一条命。因此与其得病求医 ,就不如预先防备,若要预防这几种夏天的传染病,我们就先要知道病菌是哪里来的,怎么来的,然后才能想法子不叫它来害人。

这几种传染病的病菌或病原虫,都是由病人所吐出,或拉出来的排泄物里面带出来的,所以粪坑、水池子及江水河水里面带的菌最多,大概说来,这些传染病多半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直接和病人或带菌人(有一种人身上总带着病菌,可是自己并不发病,却能传染别人,所以叫作带菌人)接触,拿用他们的东西,病菌就粘在手上或衣服上面。吃东西的时候如果不洗手,就很容易连病菌也吃到肚子里去。

2、苍蝇落在病人的排泄物上(粪便里病菌最多),粘了一身,吃了一肚皮的病菌,再飞到我们的食物或碗筷上面,把病菌撒下或吐出拉出很多。我们若是吃这些苍蝇吃过的东西,或用苍蝇爬过的碗筷,就要把病菌一齐吃了下去。

3、有人往河里倾倒病人的排泄物,在河里洗痰盂和马桶,或是洗病人的衣服等,病菌便要混入水中。也有的是毛房离水井太近,病菌借着水就能渗进井里;或是井台太矮,没有盖子,在井台旁边洗病人的东西,脏水流进井里去,这样一来,无论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里面都能含有病菌。我们喝生水,或是用生水洗菜,洗碗筷等,都能受到传染。

4、吃生菜、瓜果或冷荤冷食等,都有传染的危险。因为有的菜蔬上过粪肥,有的瓜果用带菌的水洗过,有的冷食被苍蝇爬过,看着虽然都很干净,其实却是带着很多病菌。

我们若是不让这些病菌进到我们身体里,那么自然就可以不病了。我们如果把身体里面的抵抗力提高,那么即使偶然有些病菌进到我们身体里面,也就可以把它们杀死而不至于生病。因此我们若要预防这些传染病。就有三条大路可走,不过一定得要三路同时并进,才能收效。哪三条路呢?就是打预防针、讲卫生和扑灭苍蝇。

(一)打预防针——伤寒和霍乱都可以用注射疫苗的方法来预防。注射疫苗就是用杀死了的霍乱菌或伤寒菌或是霍乱菌与伤寒菌混合起来所制成的疫苗,用来注射人的上臂外侧皮肤下面。这种疫苗进入身体以后,人的血液里就出一种东西,在医学上面叫作“抗体”。这种抗体能够增强身体对于霍乱和伤寒的抵抗力。注射以后,如果再有霍乱菌或伤寒菌进到肚肠里,各别的抗体就能把各别的病菌杀死,而不让它繁殖作怪,因此人就可以不受传染。所以人人都应该打预防针。

(二)注意清洁卫生——要防止疾病传染,就得随时随地注意清洁卫生。例如:

1、不要喝生水,无论井水河水或自来水,都要烧开了再喝。

2、吃生菜瓜果和冷菜冷饭等,都要小心。剩菜剩饭都要重新烧开以后再吃,瓜果蔬菜等,要吃生的就要先用肥皂水把它洗干净,然后用水冲过再吃。有皮的果子最好洗净以后,削掉皮吃。像桑葚等那些不好洗的果子,最好煮了吃,不要吃生的。其它像凉糕、凉面、冷肉、冷荤或酸梅汤、冰棍等,最好不要吃。

3、饭前最好洗洗手,指甲要剪掉,不要留长指甲。碗筷等要常用开水烫,或是摆在水里煮开几分钟,捞出来以后不要用抹布揩,只把水控掉,然后用煮过的干净布盖上。

4、如果家里有病人,就要让他和好人隔离开。不要用病人的东西,也不要吃病人剩的食物。病人的粪便和吐出来的东西,要用石灰掩埋,不要随地乱倒,或是倒在井边河沿。病人的衣服用具更不可在河里冲洗,以免害人。

(三)扑灭苍蝇——苍蝇是专门传播病菌的。若要预防疾病,就得先灭苍蝇 。消灭苍蝇的方法第一是要防止苍蝇繁殖孵卵。因此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厨房和住所都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卫生。食物要盖好,残汤剩菜不要倒在地上,免得喂养苍蝇 。

2、臭水沟、臭水坑都要填平,不要堆积垃圾,废纸脏布,能烧的都要烧掉,不能烧的要用有盖的垃圾箱盖好,免得生蛆。

3、不要随地吐痰或大小便,厕所和鸡窝、猪圈等,要经常打扫,粪上要撒石灰或烧灰。最好在粪坑旁边放一个灰箱,大便过后,立刻撒灰盖上。厕所千万不要靠近厨房或水井。

4、不要随地倒脏水,要在离井边的地方挖水坑或渗沟,坑上要用木盖盖住,不给苍蝇留下生卵或孵化的地方。

5、除了消灭苍蝇的卵和蛆以外,飞着的苍蝇也要扑灭。扑灭苍蝇的工具有许多种,例如蝇拍子、灭蝇水等。我们一定要齐心合力,大家一同动手,才能扑灭苍蝇,减少疾病的传播。

张姞民这篇文章,与课文《太阳》一样,写的举重若轻,而又面面俱到,这不能不说与她在燕京大学家政系里的系统学习有着很大关联,因为家政系的课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课程实践也很有生活气息,所以文章里的联系现实紧密,与民众的现实生活紧扣。

张姞民曾经回忆她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的学习经历 :

——“我们学营养学,常常需要通过自身做试验,有一次,我们做 ‘大量摄入维生素 C 的代谢’试验,要求每人在正常膳食之外,在一天之内吃进一定量的维生素 C高含量食物。当时有的同学选了吃桔子,有的吃西红柿,剩下我和廖能敏只好吃山楂。根据计算,这一天我们必须吃下一千克的生山楂……刚开始还觉得怪好吃; 可到后来,真把我们吃得五内如焚,七窍生烟,牙齿像是完全脱离了牙床,再也不听使唤。”——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切身的学习实践,所以,在张姞民的科普小品中,可以感受到她能紧密联系实际,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

五十年代是张姞民科普创作的高产时期。

《讲卫生》是1957年创刊的一份科普刊物,从创刊号开始,张姞民就为这份刊物撰写科普文章。我们略作浏览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刊号上登载了张姞民创作的《冬天要多吃大白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3期,刊登张姞民撰写的《从春装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7期上刊登张姞民所写的《营养丰富的凉拌菜》。

从张姞民在燕京大学求学的院系来看,她受教的是营养学课程,所以,她的科普作品是以健康卫生为擅长的领域,而她的自然科学知识领域的科普小品,反而多是改编与移植之作,包括《太阳》,也是移植类的作品。

但不管是自然科学类还是健康卫生类科普作品,张姞民注入这些文章中那种湿润如玉的亲切与暖意,却是她的作品里的一个重要的脉线与特质。这是值得我们细心体会与感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师大版的《太阳》课文

辨别出这一点,也是我们能够与至今日已经是百岁老人的张姞民的内心产生共振与共鸣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与洞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