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府河源街上,春日的阳光洒落在青石板路上,一派祥和景象。突然,一声凄厉的尖叫划破宁静,打破了这份安宁。

"救命啊!有贼!"

这声呼救来自孙家小院。邻居们闻声赶来,只见两个衣衫不整的男子从院内跌跌撞撞地冲出,紧随其后的是孙诲挥舞着木棍,怒目圆睁。

"你们这两个无耻之徒,竟敢闯我家调戏我妻!"孙诲怒吼道。

张逸和李陶狼狈不堪,却仍不知悔改,反而恶人先告状:"孙诲,你休要颠倒黑白!明明是你纵妻卖奸,骗我等银两!"

街坊们议论纷纷,有人认出这二人是本地的无赖,不由得对孙家生出同情。孙诲的妻子泪眼婆娑地站在门口,衣襟半敞,显然刚经历了一场劫难。

案件很快惊动了县衙。柳知县草草审问,竟信了张、李二人的一面之词,欲将孙妻官卖。正当此时,一个威严的声音在衙门外响起:"此案疑点重重,本官决定亲自调查!"

众人回头,只见一位身着黑色官袍、头戴乌纱帽的中年男子大步走来。街坊中有人认出了他,惊呼道:"是包青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拯踏入孙家小院,细细打量着每一个角落。屋内陈设简朴,却干净整洁。他用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房间,仿佛要将每一处细节都刻进脑海。

"这床铺,"包拯指着角落里的藤床说道,"张逸和李陶称是斗床,显然与实情不符。"

孙妻小声啜泣着:"大人明鉴,小妇人贫苦,哪有什么贵重物件。"

包拯点点头,又仔细查看了梳妆台上的物品。他拿起一面白铜镜,对着阳光端详:"这镜子虽然普通,但保养得宜,可见主人心细如发。"

正在此时,邻居王婆走了进来。包拯转身问道:"王婆,你可知道孙家平日为人如何?"

王婆连连点头:"大人,孙家夫妇都是好人。孙娘子更是贞洁,从未听说过有什么闲言碎语。"

包拯若有所思,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他走到院子里,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地上的脚印。突然,他的目光被墙角一块松动的砖瓦吸引。包拯轻轻移开砖块,发现下面藏着一封未拆开的信。

"有趣,"包拯自言自语道,"这案子恐怕没那么简单。"

包拯派出得力助手四处调查张逸和李陶的底细。很快,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浮出水面。

"大人,"一名衙役报告道,"张逸曾因偷盗被打板子,李陶则有强抢民女的前科。"

包拯眉头紧锁:"这两个人的品行确实值得怀疑。继续查,看看他们最近有什么异常举动。"

同时,包拯亲自询问孙妻。在一间安静的厢房里,孙妻颤抖着讲述了案发经过。

"大人,那日我正在院中晾晒衣物,突然闯进两个陌生男子。他们...他们想要......"孙妻说到这里,泣不成声。

包拯安慰道:"不要害怕,请继续说下去。"

孙妻擦了擦眼泪,继续道:"我奋力反抗,大声呼救。幸好夫君及时回来,将他们赶走。"

包拯仔细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不时问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看穿每一个谎言。

夜幕降临,包拯踱步在衙门的庭院中。月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寂。"这案子的关键,"他喃喃自语,"恐怕就在那封未拆的信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公堂,包拯开始梳理所有的线索。他将证词、现场勘察结果和调查报告一一列出,仔细比对。

"张逸和李陶的供词前后矛盾,"包拯对着案卷自语道,"他们说熟悉孙家,却连最基本的陈设都说错。"

他站起身,在堂中来回踱步。突然,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等等,那封未拆的信......"

包拯快步走到书案前,小心翼翼地拆开那封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

"原来如此!"包拯惊呼,"这才是真相的关键!"

就在这时,一名衙役急匆匆跑进来:"大人,刚刚得到消息,张逸和李陶似乎准备逃跑!"

包拯沉声道:"立即派人盯住他们,不要打草惊蛇。本官还有一计,要彻底揭穿他们的阴谋。"

第二天一早,包拯命人将张逸和李陶带到孙家。阳光明媚,院子里花香四溢,与案发当日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二位,"包拯和颜悦色地说,"既然你们与孙家相熟,想必对这里的摆设了如指掌。不如指认一下房中物件?"

张逸和李陶面面相觑,冷汗直冒。李陶结结巴巴地说:"这个...这个床是...是斗床。"

"哦?"包拯挑眉,"我怎么看着是藤床呢?"

张逸急忙圆场:"大人明鉴,我们可能记错了。"

包拯冷笑一声:"记错?还是根本就没来过?"

就在两人语无伦次之际,包拯一声令下:"来人,将这两个诬告良民的恶徒拿下!"

衙役们早已埋伏在四周,闻令而动,瞬间将张逸和李陶制服。

包拯转向惊慌失措的柳知县:"柳大人,本官建议你也跟我们走一趟。这案子,你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堂之上,气氛凝重。包拯端坐堂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下的犯人。

"张逸、李陶,"包拯沉声道,"你们可知罪?"

张逸跪地求饶:"大人饶命!我们只是一时鬼迷心窍......"

包拯厉声打断:"一时?本官查明,你们早有预谋。那封藏在墙角的信,就是你们勒索孙家的证据!"

李陶闻言,脸色大变:"这...这怎么可能......"

包拯冷笑:"不可能?那你们如何解释信中提到的那些威胁之词?"

两人哑口无言,终于承认了诬告的事实。

包拯又转向柳知县:"柳大人,你身为父母官,却草率断案,险些酿成大错。你可有何话说?"

柳知县跪地叩首:"下官知错了。只因案情复杂,一时糊涂......"

包拯叹息道:"为官者,当秉公执法,岂能轻信一面之词?"

包拯站起身,环视众人,开始还原案情:"张逸、李陶觊觎孙妻美貌,多次纠缠不成。他们趁孙诲外出,闯入孙家企图强暴孙妻。孙妻奋力反抗,幸得丈夫及时回来。两人不甘心失败,竟反诬孙妻通奸,还以书信勒索。"

堂下众人听得唏嘘不已。包拯继续道:"柳知县未经详查,轻信谗言,几乎酿成大错。今日真相大白,本官宣判如下:张逸、李陶杀人未遂,诬告良民,依律当斩;柳知县失职,免官查办;孙妻贞洁可嘉,褒奖为节妇,赏白银百两。"

孙诲夫妇跪地叩谢:"多谢青天大人为我们洗冤!"

包拯欣慰地说:"兴许多行不义必自毙,守得云开见月明。尔等好自为之,本官告辞了。"

包拯离开惠州时,百姓夹道相送,欢呼声不绝于耳。这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案件,在惠州传为佳话,人们纷纷称颂包拯的明察秋毫、主持正义。

而这起看似简单的强暴案,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包拯的智慧和正直,不仅挽救了一个无辜家庭,更捍卫了法律的尊严,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