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眼前的世界重如泰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禹润

王禹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本科在读,前三体宇宙影视策划,第十二届光年奖获得者,擅长新建word文档和含糊其辞,最喜欢的头衔是《流浪地球》同人写手。

采 访 实 录

高校科幻: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王禹润 :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那会儿我还在准备中考呢,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时我迷迷糊糊的,看红绿灯都像在看MOSS的眼睛。那种漠然的、无机质的凝视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高校科幻:科幻吸引您的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科幻”?

王禹润 :一句话总结的话,科幻总会告诉我们:“人类对宇宙来说轻如鸿毛,但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眼前的世界重如泰山。”它吸引我,因为我认同科幻文学记录人类的视角。或者说“科幻”在我看来是一种视角,文学类型的区隔就是创作者观察人类的视角的区隔。科幻这个视角相对更聚焦“可能性”,并赋予这些可能性科学化的解释。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人类轻如鸿毛”,任何一个个人想要“定义科幻”都是挺狂妄的事情。

高校科幻:为何为尝试进行科幻写作?您觉得创作科幻跟创作其他类型作品有什么区别?

王禹润:其实我原本只是想写《流浪地球2》的同人文,为了能写出硬核的末日废土和人机恋,我列了个书单专门研究科幻写作。因为是抱着攫取灵感的念头看的,所以等看完书,我的脑子里已经攒了一大沓乱七八糟的想法,同人文有点装不下了。我心说:不如自己写吧。

等到真正开始写的时候,能感觉到写科幻跟我以前写同人常见的题材间比较大的一个区别是,科幻创作更抓大放小一些。大时代背景比小人物身份重要,核心点子比主角设定重要,严密的总体逻辑比细腻的情感建构重要——虽然我也见过很多主张细腻情感的科幻创作者,但不得不承认,只有“大”的部分写到了及格线,“小”的部分才有被评判的资格。

高校科幻:您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是否对您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王禹润: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其实想说《流浪地球》原著的,但怕显得我爱屋及乌,爱得不够纯粹(笑)。

《神们自己》是我读的第一部外国长篇科幻小说,它构成了我心中“一篇可执行的、酣畅淋漓的长篇科幻”的经典范式。这里的“可执行”指的是它虽然点子精妙绝伦,在叙事方式上却没用太华丽的手法,交代设定的方式也不是像《三体》那样狂轰滥炸地抛出震撼到令人头晕目眩的设计(太神了,完全无从学起),而是像演奏乐曲一样,一步一个音符,作少而严谨的铺陈。我希望能学会这种演奏方式。

平常我如果给人卖安利,一般也会先推荐这本,因为里面“情者、理者、抚育者”的设定很像同人写作非常爱用的“ABO”,我身边的朋友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看。

高校科幻:您觉得什么是好的科幻作品,如果用几个词去概括,您觉得是什么?可以展开分享一下。

王禹润:一定要定义的话,“能吸引人一直读下去”就行吧?毕竟写作是为了有人阅读嘛,所以我想给出的第一个词是“以人为本”,毕竟人更容易被和自己相关的事情吸引。“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没有人的科幻文学也一样,再绮丽的设定也要回归到与人类的关联上,否则无人会觉得与我们相关;

第二个词是“回应”。我最喜欢的几部小说,几乎都对在开宗之处提出的叩问、埋下的伏笔作出了回应(比如《神们自己》里电子通道引发宇宙大爆炸的设定,或是《烧火工》里面对烧火工“点燃太阳”带来日出的解释),这意味着一种行文逻辑的严谨和对节奏的有效把控,很多“惊奇时刻”也都是从这种“回应”里诞生的;

第三个词是“温柔”。这个词用在这里很抽象,它象征着一种创作者浓烈的情怀和对人类这个种族的悲悯。《超新星纪元》里我看得最热泪盈眶的是中国的核弹发射的那一段,虽然武器和战争是暴力的,但传承、和平、悲壮的保护和爱是温柔的。一部好的科幻小说,哪怕写了再多人性的黑暗,底色也是温柔地爱着人类的世界的。

高校科幻:您目前创作的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想通过创作这篇小说表达什么?

王禹润:是《幸存者》。这篇故事的主角叫陈文停,是火星殖民时代的一名狱警。一次越狱让她作为人质登上了被劫持的星际巡航舰“光辉号”,就此和全舰三百多人一同逃向太阳系边缘。等人们再次见到光辉号,已经是一百年后,船上只剩下陈文停一个幸存者。这篇小说讲的就是这一百年间光辉号上发生的事。

我个人很喜欢这篇,是因为这篇故事是从陈文停回来后采访她的两名记者的视角展开的,糅合了些我们新传人的理念在里头。陈文停跟记者们讲述的“事实”和“真实”之间存在着暧昧的差异,但因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记者们只能相信她的话。我写的时候也希望能表达出“保持怀疑”的信念,因为平时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网络世界听风就是雨的案例,如果陈文停的讲述能让读者去猜想它的真相,那我的创作目的至少达成了一半。

高校科幻:作为一个年轻作者,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和帮助?

王禹润 :目前来说,希望能多一些阅读量大的稿件刊载平台,因为我对我的文字还不是很自信,想要更多的检验机会。

高校科幻:在科幻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会关注同代人和同代人的作品吗?

王禹润 :说来惭愧,我很少关注同代人的作品,因为我看书比较慢,看科幻小说起步又很晚,现在是连几位上古大神的经典都没啃完的状态。而且不看的话,心态也会更平和一些。所以我的心得就是:少瞎想,多写。

高校科幻:您觉得现在创作的科幻作品已形成明显的特征吗?还是一直在尝试?最想形成什么样的明显特征?

王禹润 :还在尝试中。我希望能形成类似“吟游诗人”的风格,读者看我的作品,就像跟我坐在天台上,边赏月边听了一个来自平行宇宙的故事一样。至于什么时候能做到,就要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高校科幻:从何时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与那时相比,您对文学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

王禹润 :写作很早了,早到我都不记得了,但写科幻很清楚,是23年10月份。因为隔的时间不长,所以我对文学的理解前后没什么变化(真的不是敷衍,这才过去了8个月啊!),就是写出来给人读的东西,宾主尽欢就好了。

高校科幻:您大学时的专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您觉得专业对您创作的影响大吗?

王禹润:我是学传播学的,这个专业对我创作最大的影响就是阻碍了我的科幻创作——这是个包含几分真心的玩笑话。这个专业的课本里是一点素材都找不到的(也可能是我水平不够),还特别卷,总占我写东西的时间。我非常羡慕理工科出身的创作者们,感觉他们在落笔设定时会比我有底气得多。

不过帮助还是有的。毕竟是传媒院校里还看得过眼的专业,我借此去三体宇宙实习了一趟,审了很多尚未释出的科幻本子,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大家可以期待一下《三体》系列之后的衍生作品。

高校科幻:现在来看,科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您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

王禹润:前面提到过,科幻文学是一种视角,科幻对我来说也一样,是一种观察生活的视角。至少我个人看多了科幻小说后对生活的态度变松弛了,开始重视生命体验了,“眼前的世界重如泰山”嘛。

当然,比较现实的说,科幻,或者说科幻影视目前是我职业规划中高顺位的目标。很多时候我看科幻,兴趣占50%,剩下的都是审视、研究、学习。《球状闪电》里有句话说:“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虽然也有人说兴趣成为工作后就会变为烦恼,但我是没兴趣就很难干活的人,与其纯粹地痛苦,不如享受这种甜蜜的烦恼吧。

高校科幻:创作科幻小说会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吗?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王禹润:没有刻意地规划过,我认为这种联系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我们身处在这个环境里,就会创作出跟环境有联系的文字。

按这个逻辑,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生长环境,青年作家的作品当然会更具有新时代的色彩。所谓“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更有可能是“历史感、现实感的差异”,互联网原住民所认知的历史和现实正在更新换代,表达形式也不同于以往,这很正常。因此被判定是“匮乏”,难免有些刻薄。

当然,历史感、现实感,这些东西的表达还是需要雄厚的创作经验。在今天,因为社交媒体的发展,青年作家冒头更早,面世的作品更显青涩也是正常。不如把揭晓谜底的权力交给时间吧,看看年轻作家们在几年后会不会比现在更能给大家带来惊喜呢?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王禹润:感谢高校科幻平台的邀请。我们总说科幻是在仰望星空,之所以“仰望”,是因为我们仍于大地上生存,而科幻能帮这种生存找到独特的意义。

那么,祝所有幻迷都能够披星戴月地,走入真实而火热的世界。

(以及我好想看球3,能不能直接穿越到2027年。)

采访 | 赵文杰

文字编辑 | 李子夜

排版 | 柯珂

审核 | 王俞萱

往期新星专访

点击作者名字即可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幻吸引我的是未来和未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学作品的本质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的科幻作品能看到架空世界无限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