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大江南北突然风起云涌,北方一支武装力量迅速崛起,他们自称"捻军"。这支军队初见时势头正猛,纵横腾挪,令清王朝阵脚大乱。然而就在人们期待他们能扭转乾坤之际,捻军却出人意料地迅速陷入内耗,最终自食恶果,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支原本可期的武装力量陷入窘境,最后自我毁灭?让我们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军的悲哀宿命

捻军兴起于咸丰年间,其起源可追溯至河南汴梁一带地区。彼时民怨沸腾,年岁凶馑,赋税残酷。广大农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仅仅是温饱都已成为奢望。在如此环境下,一伙好勇斗狠之辈被迫卷入这股反抗潮流之中。

其中不乏一些曾经阔绰人家,如张乐行便是河南开封府人氏,家资颇丰。只是由于与地方官员结怨,被通缉勒令就逮。一怒之下,张乐行遂携家眷亲友数十人,逃荒至汴梁一带。在此,他结识了一众和自己遭遇相仿的亡命之徒,大伙儿互通有无,同甘共苦,日渐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武装力量。

除了像张乐行这般阔人之外,参与捻军的还多为一些贫苦农民。生活所迫,他们被逼无奈,只得拿起武器,谋生存之路。比如刘学渊、刘玉渊两兄弟,本是安阳府贫苦农民,由于遭地主横徭征役,所有家当皆被抢掠一空。无计可施之下,二人加入捻军,打着夺回家园的旗号,同其他农民云游作乱。

然而,这些组建捻军的农民们,虽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死命挣扎求存,但大都思想肤浅,只知挣脱眼下的困境,却对推翻现有王朝统治缺乏长远的目标和决心。他们的兴起,不过缘于一时的环境所迫和个人利益的驱使,并非基于推翻封建专制、改革中国社会制度的理念驱动。所谓的"捻军",本就是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力量,无组织无纪律,自然难以对抗清朝正规军队的攻伐。

捻军以农民为主体,与农民阶级根深蒂固的"宗族"和"乡土"观念亦难以分离。他们的眼界狭隘,目光短浅,无法跳脱出家族和地缘关系的束缚,团结一致对抗清军。反而彼此对立,相互倾轧,才给了清军可乘之机。所谓"乡党之见,无远虑,伤当思补过之策",这支农民武装最终注定要走向覆灭的命运,他们自己也成了将自己逼入死胡同的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领们的私心私欲

捻军虽由一大群愤懑的农民组成,但其中的头领却大多出身于地主阶级。张乐行虽家道中落,却也是开封府人氏;陆遐龄家世书香门第,自己还是个武秀才;张宗禹家中地产甚多,雇了不少仆佣。这些捻军头领们的阶级出身,注定了他们很难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做到与农民真正同甘共苦。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加入捻军,也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比如张乐行,本是个彪形大汉,做官不成,便开起了赌场买卖,还时常走私私盐谋取私利。由于这些生意往来中结下了诸多梁子,加之和地方官员也结下了梁子,被通缉后只得逃亡,结识了其他几个捻军头领。可见他根本无心反清复明,就是为了逃避通缉而不得不加入了捻军。

还有苏天福,家中只是小财主,却也曾拥有一个小买卖生意。因一次争吵斗殴事件涉嫌杀人,被指为"作乱",几经周折才逃出生天。后来结识了张乐行等人,才慢慢加入了捻军的阵营。其加入捻军同样只是为了逃避牢狱之灾,并无推翻王朝的远大理想。

韩奇峰的遭遇颇为离奇,起先他只是一介书生,曾在乡间私塾读书。后来不知为何,就竖起了旗号加入捻军,推其入爪牙。可见他的加入,更像是被动捲入的结果,未必就是出于志愿。

龚得树少年丧父,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妹妹。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在街头做些小本买卖维生。有一次,他的妹妹被一个地主家的仆人骚扰,龚得树大怒,便将那仆人杀了。为了逃避追捕,龚得树只得加入捻军。由此可见,他加入捻军同样出于私心报复和自保的目的。

从这些捻军头领们的遭遇可以看出,他们大都是些目光短浅、利欲熏心的小人物,加入捻军更多是出于逃避灾祸和一时一己之私,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他们中间虽然也有为了振兴家族或报复仇雠而加入的,但基本都是些短视近利之辈。正是由于这些头领的私心杂陈,使得整个捻军阵营根基不稳,内斗不断,最终难以对抗朝廷的强大武力,走向了覆亡的悲剧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之机缘

捻军兴起于咸丰年间,其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太平军起家于广西,一开始只是一支微不足道的小股农民武装,但很快便蓬勃发展,席卷了整个江南一带,一度将清朝王朝逼至绝境。然而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军的锐气已经大不如前,在统帅们的内讧和朝廷重兵的反扑下,渐渐溃不成军。

正当太平军日渐衰微之时,捻军却在河南一带如火如荼地兴起了。一开始也只是一伙乡勇武装,由张乐行、陆遐龄等人率领。但很快便壮大到数万人之众,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打家劫舍,烧杀抢掠,横行乡里,令清廷大为忧心。

此时正值列强入侵中国的紧要关头,西方列强借机趁火打劫,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危机。面对民族危机,捻军头领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而纷纷钻进了自己的小圈子里相互倾轧。张乐行与刘玉渊两人由于地盘之争,大打出手,双方伤亡惨重。陆遐龄率领另一股捻军又与张乐行阵营火拼,白白浪费了大量武力。更有甚者,苏天福与陆遐龄也结下了梁子,两军对峙数月不能决一胜负。

内耗不休,相残自尽,捻军即使在盛时也只能算是一支杂牌军,远远比不上太平天国有组织有纪律。正当他们内斗正酣之时,清朝朝廷已看出了他们的弱点所在,决定集中全力剿灭捻军,以遏制其发展势头。

咸丰帝下令将捻军列为"第一剿匪重点",调集重兵前往河南剿击。由于捻军内部群龙无首,加之缺乏远见卓识,根本无力对抗朝廷的强大火力。尤其是在清军的"分而治之"策略下,捻军几路武装被迫分散开来应战,难以集中力量。最终在连年失利之下,捻军由最初的几万人锐减到仅剩数千人,兵力遭到重创。

正当捻军遭受重创之际,太平天国的余孽又卷土重来,给捻军带来了莫大的冲击。由于捻军与太平军的目标理念存在重大分歧,双方很快就爆发了内战,在经济和人力方面都已所剩无几的捻军,很快就被太平军彻底击溃,从此音讯全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剿捻之战

面对日渐壮大的捻军,清廷决定集中全力剿灭这股"乱军",以遏其发展势头。咸丰六年,清朝调集重兵前往河南剿捻。由于捻军前期只是一支杂牌军,内部缺乏统一指挥和完善的军事体系,因此很快就被清军的"分而治之"策略击溃了阵脚。

当时捻军主力分为三路,由张乐行、陆遐龄、刘玉渊三人分别率领。清军首先对准张乐行的部队发起猛攻,双方在许昌、鄢陵等地激战数月。张乐行虽身经百战,也无力抵抗正规军的重兵围攻。最终其大本营被攻陷,军队溃败,只得四处逃窜。

与此同时,另一路清军则对准陆遐龄的部队施加重压。陆遐龄原本手下曾有万余人马,实力不容小觑。但由于他与苏天福等人多有龃龉,内部无法团结统一,加之又兵分两路与清军对垒,很快就陷入了绝境。最终陆遐龄被迫弃甲曳兵,余部四散而逃。

刘玉渊的部队虽然在最初的几次交锋中占了上风,但很快也遭到了清军的围剿。刘玉渊当机立断,决定带领大部队撤离河南,转移阵地。但清军一路紧追不舍,在陕西境内将其重创。刘玉渊不得不弃军南逃,从此捻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剿灭三路主力后,清军便将目标对准了其他零散的捻军余部。苏天福原本与张宗禹、李景龙等人结为同盟,共同对抗清军。但不久苏天福就背信弃义,单独向朝廷投诚,使得原同盟瓦解。张宗禹遭到苏天福的出卖,被捕并处死。李景龙亦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下最终被生擒。

龚得树本来只是一介小卒,但由于骁勇善战,很快就在捻军中小有名气。可惜好景不长,他也很快遭到了清军的重点攻击。龚得树临阵脱逃,独自逃往陕西,最终浪迹天涯,下落不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捻军中的其他头目也纷纷投降或被捕。张乐行、陆遐龄在经过一番周折后,终于向清军俯首称臣。刘玉渊和弟弟刘学渊则被生擒,押解京师受审后被处以极刑。从此捻军这支原本气焰嚣张的农民军彻底消声匿迹,付之一炬。

余众的最后覆灭

捻军虽然主力已被清军剿灭,但其余部还在苟延残喘。他们四散流离,无家可归,只得游走在黄河两岸,以打家劫舍为生。这些捻军余部虽然已元气大伤,但犹自固步自封,对清廷绝不妥协。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的余孽也在河南一带肆虐,与捻军余众渐渐走到了一起。然而,双方之间很快就产生了矛盾冲突。捻军们并不拥护太平天国的教义和纲领,更多只是一味靠打家劫舍度日。太平军也视捻军为异己势力,双方迅速爆发了内战。

第一场大规模冲突发生在河南南阳境内。当地有一股捻军余部曾劫掠了太平军的粮草,引发了双方的武装对峙。太平军调集数万人马前来剿灭这支捻军,双方在镇平、唐河等地激战数月,捻军节节败退。最终捻军损失惨重,仅剩数百余人逃出生天。

此后,太平军兵临河南各处,与捻军余部时有冲突。他们在孟津、西平、伊川、潢川等地多有遭遇战。捻军余部虽勇猛难当,却终究孤军难支,被太平军层层剿杀。到了咸丰九年,他们已所剩无几,只能四处逃荒。

部分捻军余部逃窜至陕西境内,欲借此暂时脱身。不料太平军竟紧追不舍,继续在陕西和河南交界一带剿击捻军。陕西眉县、汝阳等地,双方都发生过激烈冲突。陕西成了捻军最后的覆灭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新县城西,有一股捻军余部被太平军包围,形成了僵持局面。双方在新县城周围激战数月,互有伤亡。捻军头目张福海临危奋战,最终战死沙场。其余捻军亦尽数被太平军击溃,从此新县一带彻底肃清了捻军的遗毒。

陕西西安乾州城下,也曾发生过捻军与太平军的一场殊死搏斗。当时有一股捻军余部被太平军数万大军重重包围。他们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在陷入绝境之时,被太平军生生砍杀个精光。捻军头领李大源战死,其余捻军亦无一生还。太平军残酷无情,简直是要把捻军连根拔起。

从此以后,捻军这支原本横行乡里的武装力量,便彻底消声灭迹,再也难以在黄河两岸为祸了。他们的结局固然凄惨,却也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捻军之所以一败涂地,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们目光短浅、利欲熏心,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所致。捻军的陨落无疑对维护清王朝统治是一大好事,是中华大地逐步恢复和平稳定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