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在位于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的达康产业园区,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希望的田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汗水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激发蕴藏在农业生产变革中的新质生产力。

提升农业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林西县各地结合本身实际和农牧业发展需要,依托“看禾选种”平台和“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聚焦西红柿、香瓜、芹菜等特色作物,在关键技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效,逐步建立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引导广大农牧业经营主体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增强种业发展活力。

“午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放眼十二吐占地2000亩的智能蔬菜园区,西红柿、香瓜、芹菜等特色蔬果大棚整齐排列,生机盎然。

在智能蔬菜园区的核心区域,看似“空无一人”的温室大棚,实际在物联网控制下有条不紊地智慧运作着。全自动放风机、卷帘机、智能水肥一体机,这些智慧农业“好帮手”轮番上阵,种植“黑科技”带来了蔬菜产量与质量的飞跃式提升。

“过去,一个大棚要十几个工人进行育苗、施肥、浇水,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如今,一个大棚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轻松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管护,点点手机屏幕,便能实现对大棚的24小时远程监控,再也不用‘锄禾日当午’了。”种植户兰国利告诉记者。依托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温度、湿度、光照、风速、土壤酸碱值等信息全部通过传感器联动联控,有了这些数据,温室内环境控制、水肥灌溉量的实时调整得以实现,植株生长也有了更好的保证。“相较于传统种植,智能化暖棚蔬果产量每亩增产20%,节水30%,减肥25%,减药30%,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得到提升,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得到平衡,确保了十二吐乡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吐乡政府副乡长朱良骥介绍。

如果说水、肥是传统农业的关键,那么电毫无疑问是智慧农业的关键。随着园区发展智能化机械设备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园区用电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用电设备基本无法再满足用电需求,在夏季集中大量用水时,需要分片区灌溉,否则就会出现断电停水的情况,同时存在电路老化等问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急需增装用电设施。

为了确保智能蔬菜园区高品质用电,十二吐乡投资400万元对园区高低压线路进行维护,改造变压器6处,有效解决了线路跑电漏电的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为园区种植户安装分户电表2000余台,实现“一户一表”电表使用。为智慧农业生产,注入满格电力。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对口帮扶下,十二吐乡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在达康产业园区流转土地1万亩建设,打造设施蔬菜种植、番茄交易销售、科技示范推广、智慧农业探索、乡村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蔬菜园区。2023年,智能蔬菜园产出西红柿和等各类蔬果7000万斤,产值达1.6亿元,产品运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销售,直接带动周边农户700余户、1600余人就业增收。”十二吐乡党委书记李宇楠表示。

智慧农业,以数据、系统、智能装备为特征要素,与传统农业中的土地、植物、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实现生产作业精准化、管理决策自主化、产业提升链式化,促进农业进入生产便捷、管理高效、产业协调的现代农业新时代。

事实证明,五谷丰登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种地不再是“苦差事”“科技田”处处涌动着蓬勃的活力和崭新的气象,让“林西味道”香飘四方。 (王春达、兰冬庆)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