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一个人健康,只能说这个人在此时此地是健康的,却并不能代表过去他是健康的,也不能代表未来他是健康的,甚至不能说昨天他是健康的,也不能说明天他就一定健康。很可能一个人昨天健康,今天得病了,而今天的疾病恰恰是昨天的健康状态下隐藏起来的东西,到了今天才爆发出来,才被人们发现。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觉健康的时候,却并不一定真的健康。感觉会欺骗人,也会误导人。倘若一个人摔断了胳膊,长不上了,胳膊残废了,如果长时间适应这种状态,他就会感觉很自然,也是健康的,因为身体其他的器官毫发无损,只是一个胳膊断了,并不会影响他的生活。那么他所谓的健康就是在断了一只胳膊状态下的健康,而别人所谓的健康就是胳膊腿齐全状态下的健康,不能一概而论。

按照一般人的解释,只要没病就算是健康,而这种没病的状态只是自我感觉,并不一定通过科学仪器来检查才算得到验证。很多人自我感觉健康,没有任何疾病,但只是自我感觉方面的健康,是相对存在的,而不是绝对存在。如果让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去体检,到医院里检查一遍,就会发现一些疾病,令他们大吃一惊。医院的仪器不会说谎,但人们为什么会感觉健康呢?人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适应度,身体残疾会逐渐适应,身体有其他疾病也会逐渐适应。倘若一个人生了肿瘤,却不知道带着肿瘤生存了好多年,就习惯了,并不感觉有多少难受,也不觉得自己得病了,当发现肿瘤的时候,已经晚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带着肿瘤生存,会逐渐适应肿瘤的状态,而适应之后竟然感觉不出有什么异样,会觉得自己是健康的,而肿瘤被检查出来之后,病人才知道已经完全不健康了,甚至生命的时间所剩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如此,那么人们就要经常到医院体检,甚至半年就要体检一回,“早发现,早治疗,早受益。”倘若每个人都半年做一次体检,那么医院的收入将会成倍增长,只是医疗器械的检查费用就足以让医院赚得盆满钵满了,就更别提开药、住院的费用了。在古代没有西医,只有中医,讲究治未病。也就是说,高明的中医会在人发病之前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可以以“四两拨千斤之力”让人迅速恢复健康,而不至于等到人的疾病爆发开来,采取补救治疗。《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见到蔡桓公就说他得病了,其实已经发现了未病,要他及早治疗,可是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导致病入膏肓,扁鹊也没办法治疗了。蔡桓公感觉自己健康,这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其实已经有得病的征兆了,他不是医生,当然感觉不到,而扁鹊是医生,通过望诊法,就可以知道他要得什么病。而这个时候蔡桓公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健康的,就不听扁鹊的建议,把扁鹊赶走了。在当时,不仅蔡桓公这样对待疾病,很多人都这样对待疾病,因为当时没有科学,也没有成熟的医疗体系,人们只是凭借自我感觉来判断是否得病。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凭借感觉来判断疾病。他们相信自身的感觉,感觉不好受就是得病了,感觉好受就是健康,没必要纠结。可是感觉也会欺骗自己,有人带着疾病生存了好多年,却不知道自己得了病。还有人没病,却分明认为自己得病了,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过了多年以后,他果然得病了。

身体上的疾病会影响心理,会让人变得不好受,长期如此,就会形成沮丧、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心理上的疾病也容易导致身体上的难受,如果一个人长期沮丧、抑郁,就会导致身体不好受,甚至直接导致身体上的疾病。而人的健康状态是指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心理上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可是这种状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甚至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达到,而绝大多数人不能达到。绝大多数人认为,健康只是指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因为古代没有心理学,虽然中医讲,身体的不适会引发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引发身体的不适,有通过调节身体来调节情绪的,也有通过调节情绪来调节身体的办法,但更多的时候,中医更注重身体健康,和现在西医注重身体健康如出一辙。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在不断搞研究,不断完善,都认为健康是一个相对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状态。一般人却不会这样认为,认为健康是一个绝对的状态,甚至感觉健康就是健康,却往往带有主观主义的印象,与客观事实不符。或许人就是这么浅薄,只是生活在当下,感觉当下健康就是健康,至于未来怎么样,就不去考虑了。当然从心理上来看,感觉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失为一种心理条件,会对身体发展起到良性的作用,但在某些时候,人却不可能盲目乐观,需要根据客观现实来判断,是否身体健康,是否心理健康,倘若不健康,要做出及时的调节,以免养病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通过中医或西医的诊断方法,几乎人人都有疾病,只不过有的表现明显,有的表现不明显,甚至有的完全表现不出来罢了。由此来看,健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寻求的健康也只是相对健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