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2日消息(记者冯丽 郭振丹)井盖“跳舞”、雨刮器刷到“冒烟”、出门堪比“洗澡”……6月30日,上海遭遇入梅以来“最强暴雨“,让人见识了什么是加强版“暴力梅”。

为何6月30日一天的降水量几乎是过往整个梅雨期“KPI”的一半?今年上海梅雨季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如何科学应对“梅”完“梅”了和接下来的酷暑高温天气?7月1日,央广网记者走进上海市气象局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中心气象台工作人员正在研判天气(央广网发 上海中心气象台供图)

6月30日早上8时,上海3个气象观测站的雨量包揽全国2417个站点的“前三强”。其中,徐家汇站降水量更是直接登顶,一小时降雨量位居全国榜首。

上海市气候中心汛期预测主班张志琦认为,今年上海梅雨如此强劲,直接原因是今年的环流形势比较稳定,这背后主要是以厄尔尼诺为代表的海洋外强迫信号,对今年梅雨期环流形势有一个非常加强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志琦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郭振丹 摄)

今年的厄尔尼诺自去年5月开始,在去年的初冬达到峰值,强度为历史第五位,目前已经结束。厄尔尼诺的次年,它对我国夏季气候的影响仍将持续,尤其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易发生极端性的暴雨洪涝灾害。

另一个原因是印度洋异常偏暖。印度洋近年来持续增暖,今年前期的偏暖程度为历史同期第一位。厄尔尼诺衰减和印度洋增暖影响叠加,使今年季风特别强盛。“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背景原因是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之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就会导致强降水发生的概率增加。”张志琦说。

上海6月19日正式入梅,时间与往年同期持平,但入梅以来,上海已出现多次暴雨过程。6月19日到30日,上海的降水量是常年同期的2倍到3倍。张志琦认为,今年上海梅雨季具有累积雨量大、暴雨过程多、极端降水强的典型特征。

“梅”完“梅”了太难熬,面对仍未结束的梅雨和即将到来的高温,市民应该注意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邬锐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郭振丹 摄)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表示,江南地带梅雨季比较潮湿,食物等容易发生霉变。他建议将食物存放在通风干燥处,每餐适量准备,尽量不吃隔夜菜。

对于梅雨变“霉雨”,衣物总是“晾不干”“水腥气”,邬锐透露,“暴力梅”即将下线,市民可以通过空调除湿功能、使用除湿剂等方式,降低居住环境潮湿度,保持体感温度舒适。

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的预报,本周上海可能迎来高温天气。邬锐表示,本周二前后,上海最高温可能要冲击高温线,最高温可能在36摄氏度左右。“高温天午后可能会伴有雷阵雨天气。如果在室外,要准备好清凉物品,不间断补水;如果流汗较多,可考虑补充电解质、维生素C等。”

“一老一小”如何安稳度夏?邬锐认为,“一老一小”是非常脆弱的人群,需要重点照护。“如果未来持续高温的话,老人小孩最好处在一个相对恒温的环境。有些人喜欢热的时候开空调,为了‘省钱’开一会又关掉了,其实‘一开一关’并不省电。”邬锐认为,流汗过多要及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电解质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