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一位中国妇女因为收留了一名日本男孩受尽亲戚邻居的白眼,被人指着鼻子骂“汉奸”。

40年后,长大的遗孤回到日本却忘恩负义,拒绝帮助重病的养母,并且再也不愿意回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养日本遗孤

在“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彻底占有中国,日本除了加强军事侵略外,还提出了一项名叫“开拓团”的殖民政策。也就是从日本迁移大量贫农进入中国东北,让他们来耕种从东北农民那里抢夺的土地。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日本军队并没有将这些贫农带回国,因此有一些日本遗孤就此留在了当地,他们中的很多都被中国人抚养长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11月,住在哈尔滨的李秀荣和赵凤祥夫妇就正是抚养日本遗孤的夫妇之一。

那天,李秀荣的丈夫出门卖菜,看到街头蜷缩着一个男孩。出于好奇,赵凤祥走上前去想要问个究竟。

谁知看到孩子的情况,他却吓了一跳。不知道男孩在街头流浪了多久,手脚都被冻烂了,肚子也因为饥饿而浮肿胀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地善良的赵凤祥本想立刻将孩子带回去养病,谁知男孩嘴里却咕哝了一句日语,再看他身上穿着精致的棉袄和日本军靴,一下子让老赵犯了难。

内心挣扎了很久后,老赵还是不忍心把一个孩子冻死在路边,于是就将他带回到了家里。经过连日的治疗和精心照顾,那个奄奄一息的男孩很快活蹦乱跳起来,让夫妻俩都很欣慰。

当时,李秀荣和赵凤祥只生了1个女孩,完全有能力再多抚养一个男孩,但是夫妻俩对于要不要收留他很是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妻子李秀荣并不是东北人,而是河北省吴桥县的,他们家和日军也有着一段国仇家恨。1938年,李秀荣的叔叔李万和发现一队日本兵抓了很多中国女人,凭借一身武艺和满腔热血,李万和就孤身前去救人,结果寡不敌众被敌人抓住,受尽折磨后被残忍杀害。

后来,李秀荣的父亲李万祥将她安顿在哈尔滨,自己则参加了红军组建的抗日游击队,还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46年,虽然日本已经宣告投降,但是一些日军残余势力仍然在负隅顽抗。李万祥也是在那个时候被日军杀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李秀荣家与日本人的仇怨很深。但是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李秀荣最终还是认为,不能将日军的罪行算到一个孩子身上。

就这样,这个名叫野阪祥三的男孩被夫妇俩收留了下来,改名为赵连栋。同时,他们还将原本给3岁女儿赵连琴盖着的皮袄穿到了男孩身上,这已经不仅仅是视如己出了,简直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周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夫妻俩放下了这一层成见,但对于那些家人曾经遭到日军残忍杀害的村民来说,日本人的孩子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为此,夫妇俩只能将男孩穿的棉袄和军靴秘密烧掉,隐瞒其日本遗孤的身份,希望他能够像一名普通中国孩子那样长大。

虽然想法很好,但赵连栋当时已经4岁了,早就过了学说话的年纪,那一口流利的日语非常容易暴露。

夫妻俩想要教他学说中国话,让他慢慢适应新的生活,还告诫他不要在其他村民面前随便说话。

可是村子里突然多出了一个男孩很难不被人注意到,而且要让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装哑巴根本不可能。所以他一和村民说话,就会用奇怪的口音时不时蹦出一句日语,村民一听哪里还不知道这就是个日本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老赵家养了一个日本孩子的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遍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当地人还因为李秀荣家有抗日烈士而对他们十分尊敬,谁知她却不顾国仇家恨收养了一个日本孩子。

这一下子激起了村民的怒火,有的人直接找到他们家大骂“汉奸”,在背后指指点点的人就更多了。

第二年,得知父亲被日本人杀害后,李秀荣依然没有放弃抚养赵连栋,以至于连亲戚都与她断绝了往来。

艰难抚养,视如己出

为了抚养赵连栋,李秀荣和赵凤祥只好在亲戚邻居的冷落与白眼中逆来顺受。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责骂养子,反而继续对他视如己出,家里吃什么就让他吃什么,女儿要上学了,他也被送去上学。

由于语言依然不通,赵连栋在小学的学习常常落后于其他孩子,而且他日本人的身份也在孩子中间传开了。

孩子们总说他不是中国人,不要和他一起玩,同龄人间的孤立和嘲笑带来的伤害让赵连栋备受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上到四年级以后,赵连栋一气之下就再也不愿意去学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秀荣夫妇无奈,只好让他呆在家里。但在家中呆着也不轻松,除了平时要帮父母养猪、种菜、干农活以外,一户人家的谩骂与怨气才是最让他们头疼的。

这户人家姓王,他们家里有好几口人都在日军侵华时惨遭杀害,因此他们得知赵家一家收养了日本孩子后,常常带人堵在家门口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赵连栋同伴的小孩子也跟着起哄大喊:“你是小日本,你不是中国人。”在学校里,赵连栋一个人被骂的时候还不觉得难受,但在妈妈面前听到后立刻就委屈地大哭起来。

李秀荣将他看作自己的儿子,对于这种遭遇非常心疼,经常摸着他的头安慰说:“傻孩子,别听他们瞎说,你就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话安慰得了孩子,却安慰不了夫妇俩的心。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李秀荣和赵凤祥决定带着孩子离开哈尔滨,到河北老家生活。正好赵连栋的中国话已经很流畅了,一般人不会怀疑他是日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由于女儿赵连琴还没读完小学,李秀荣又怀了身孕,所以一家人暂时只能将这个决议搁置一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

1955年冬天,王家人再次到赵家找麻烦,两家人一言不合互相都动起手来。混乱之中,已经怀孕7个月的李秀荣上去劝架,却不小心被推倒在地,婴儿胎死腹中,李秀荣也因此永远地失去了生育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让夫妻俩心灰意冷,女儿上完小学以后,他们带着赵连栋、女儿和1953年出生的小儿子回到了河北老家。

此后,一家人绝口不提日本遗孤的事,开始了多年来难得的清净生活。

1958年,女儿赵连琴在知青下乡的背景下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此时刚满18岁的赵连栋在农村早婚的风气下被家里安排结婚,娶了中国媳妇朱秀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正赶上天津动力机械厂招工,家里人觉得这是一个好活路,就让赵连栋带着媳妇去厂里当工人了。

那时候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儿子经常写信回来将自己的近况告诉给父母。

夫妻俩从信中得知,儿子一开始在厂里负责烧锅炉,由于人比较机灵好学,跟着厂里的领导学会了开车,后来又成为了工厂的车间组长。

在婚姻生活上,赵连栋与朱秀英也很恩爱,生下了2个儿子和3个女儿,生活也算幸福美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年代左右,李秀荣所在的河北老家连续遭遇了几年的自然灾害,眼看着养不活7岁大的小儿子了,夫妻俩只好带着儿子去投奔女儿。

至于为什么不投奔赵连栋,其实夫妻两人是觉得,一来这个大儿子已经结婚了,养家糊口的压力很大,不愿意再给他添麻烦;

二来大儿子毕竟不是亲生的,如今看到他家庭幸福不便再去打扰。

1970年,操劳过度的赵凤祥去世,赵连栋从天津到了妹妹家里埋葬了养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赵连栋从天津调任到了内蒙古,由于距离宁夏很近,因此他得以经常回家探望母亲和妹妹。

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分居两地的两个家庭虽然并未中断联系,但其实维系亲情的纽带已经越来越脆弱。

而让一家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个同甘共苦近半个世纪的家庭,会在最后彻底断绝关系。

回到日本,断绝联系

上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缓和引发了一股日本遗侨归国寻亲的潮流。那些和赵连栋出生在同一时期的日本遗孤,如今都已经上了年纪,落叶归根的思想引导着他们好歹要回日本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母李秀荣虽然舍不得这个自己辛苦拉扯大的儿子,但也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不帮儿子弥补这个人生的缺憾,他心里的愤懑终究无法排遣。

想要帮助儿子回到日本,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开他的身世之谜,找到他在日本的亲人,否则回到日本后他也很难生活下去。

为此,李秀荣让自己的女儿赵连琴和外孙赵晓东陪着赵连栋回到了哈尔滨。在赵家人的帮助下,赵连栋果然找到了相关的身份认证,并最终于1992年开始赴日本寻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家人发现,自打赵连栋从日本回来以后就变得非常高兴,养母李秀荣询问他在日本的家人情况如何时,赵连栋只说他的亲生父亲是一名日本军官,其他的问题则回答得非常敷衍。似乎两家人的关系都因为这次日本之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赵连栋让妻子和儿孙准备赴日本生活,而这一切都有意瞒着养母和妹妹。要不是赵连琴和赵连栋的大女儿关系亲近,根本不会知道这件事。

李秀荣不疑有他,只认为是儿子怕她们多想所以没敢告诉她们。虽然对于养子要离开中国有些不舍,但她历来是个逆来顺受的性格,所以并未明确表示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与中国的家人过完新年,赵连栋就急匆匆地带着妻子与儿孙等14人全部搬到了日本横滨居住。虽然临走分别的时候,他表现得依依不舍,还说有空就回来看他们,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日本定居下来以后,赵连栋立刻恢复了小时候的日本名字野阪祥三,也很快断绝了与中国养母一家的联系,再也没有一个电话打回来,甚至连一封信都没有。

这种做法让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儿子与外孙的李秀荣伤心不已。

赵连琴更是想不通,自己的母亲曾经为了收养他受了无数委屈,甚至不惜与亲戚断绝往来,被邻居们指着脊梁骨骂成“汉奸”,可如今却惨遭这个儿子抛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李秀荣对于女儿的说法还有些不相信,但是后来野阪祥三与他们取得联系时说的话,却彻底让老人心如死灰。

原来李秀荣在1997年摔伤了腿,加上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一直不好。赵连琴就将母亲的近况转告给了野阪祥三的女儿,希望通过她联系上野阪祥三,她不求这位大哥能够回国看望母亲,只求她能够说几句关心的话,让母亲宽心也就够了。

一个月后,野阪祥三的确寄了一封信回来,但信中对于母亲并没有只言片语的关心,只是说他在日本过得很好,由于交通不便和工作繁忙,往后将不会再回中国。

此后多年时间里,无数封信件从中国寄出去,却再没有收到一封野阪祥三的回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李秀荣突发脑溢血后瘫痪在床,身体越来越差,直到临死前也没能完成“再见儿子一面”的心愿。

或许李秀荣最后也没有想通,曾经一向孝顺的儿子为什么去了日本就大变样了,只引得无数人感叹“好人没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