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1日,在新中国即将正式成立前夕,我国召开了第一届政协会议。到了9月30日,大会进行到了最后一天,按照会议的流程,这一天将会选出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和副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对于谁来出任第一任主席这个问题,所有人的心中都有着同样一个答案,那就是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革命领袖,由伟人来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是众望所归的。不过,在开票的时候,工作人员却发现毛主席并非是全票当选,576票当中有1票是弃权,而投出这一票的人则是民盟成员张东荪。

张东荪是浙江人,生于19世纪80年代,自幼饱读诗书,曾留学日本,从青年时期便一直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1912年,留学归来的他曾一度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职秘书,后来又涉足报界,评议时政,成为名噪一时的政论家。

1917年,他出任《时事新报》的主笔,该报副刊曾与《新青年》齐名,同样以宣传新思想为己任。那一时期,他撰写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阐述社会主义,因此他成为了我国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人之一,并与陈独秀之间有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张东荪所信仰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颇为不同,于是在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之时,他虽然受邀出席了会议现场,但最终却又选择了退出。此后,他便一直和党组织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党可以信赖的朋友。

上世纪20年代后,张东荪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教授哲学。1934年,他在广州创办了学海书院,并自己亲自担任院长,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后来又加入民盟,担任民盟中央常委。抗战期间,他曾和周总理在武汉谈论过抗日问题,当时他曾表示自己愿意与中共合作,以自己燕京大学教授的身份,去往北平为抗日尽一份力。后来,他去到北平后,将许多进步学生送往了解放区,并同时给解放区输送了许多紧俏的药品。

解放战争时期,张东荪在北平和平解放一事上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当平津战役打响之后,他屡次找到傅作义劝解其要坐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力求能够以和平的方式消弭战火,最终经过他苦口婆心的劝解,促进了傅作义做出最后的决定。对于自己能够在和平解放北平一事上做出贡献,避免这座古都遭受战火的摧残,张东荪一直都非常自豪,认为自己虽然著述颇丰,但实难比得上这一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张东荪虽然对革命有所帮助,也非常的爱国,并且坚决反对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但在抗战胜利之后,他却主张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的制度”,认为这两种主义应该折中一下,如此观点在当时必然是少有赞同者。

1949年,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的张东荪展现出了他极为书生气的一面。对于我国亲苏反美的“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他不但表示无法理解,更是想要向美国表态,告知美国中国没有与其为敌的想法等等,并私自和在美的王志奇取得联系,让后者将自己的态度带给美国,试图以此在中美双方之间进行调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东荪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民盟内部立刻便对其进行了批评,并将其开除出组织。当时,还曾经有人一度认为他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是叛国,提议以叛国罪对其进行论处。不过毛主席觉得张东荪的举动虽然有欠考虑,但其实只是对于我国外交政策的误解和无知,其本人并无恶意,因此最终建议以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后来,张东荪便挂职赋闲在家,并未再重新复出参与政治。上世纪70年代,这位老教授去世,时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