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融资租赁

在 2024 年,由于政策端的有力推动,经济预期逐渐向好,租赁行业的景气程度显著提升。

与过往有所不同,租赁公司不再将拓展业务规模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而是更为注重风控与合规环节,力保“融资”“融物”的整个过程顺畅无阻。

众多行业人士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旧是金融领域工作的核心要点。不管是金融租赁公司还是融资租赁公司,将防范风险置于公司业务发展的首要之位,不仅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益于行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从而更好地助推实体经济达成高质量发展。

风控居于首位

“与其在逾期环节之后去解决问题,不如在预防逾期方面多下功夫。”近期,华南的一家金融租赁公司针对预防逾期对业务进行了完善。该公司负责风控业务的负责人表示:“预防逾期业务是双向的,一方面,倘若企业出现逾期状况,会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造成影响,给后续的经营和融资环节带来不利。另一方面,就金融租赁公司自身而言,如果出现后期逾期(逾期超过 2 个月)的情形,也会增大运营成本。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采取了多种办法来预防和管理逾期业务,在贷前环节加大了对企业的背景调查以及信用评估力度,旨在筛选出资质优良的承租人。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的还款能力予以评估,确保贷前环节的安全。”

此外,针对企业出现早期逾期(逾期 2 个月以内)的情况,该公司采取了及时调整还款计划的应对策略。上述负责人称:“实际上,许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正是由于在银行面临融资困难,才会向租赁公司寻求解决融资难题的途径。租赁公司的本质就是化解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企业出现还款困难时,租赁公司有必要再度协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难题,降低企业的违约风险。要是企业因融资租赁而产生资金问题,那就丧失了融资租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合作性的解决方式,也维护了承租人的信用问题。”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众多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着手在贷前环节、早期逾期环节等方面采取行动,但对于已经出现实质性逾期的企业,绝大多数租赁公司均采取了“零容忍”的措施,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余款。

论及如何做好风险管理,一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负责人认为,租赁公司能够从三个方面逐步构建起智能化风险管控体系。其一,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方位提升信用评分、反欺诈等各类风险的精准识别、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的智能化能力。其二,整合大零售风控并优化对公风控,构建统一的基础数据服务、决策引擎、风险应用和风险管理“驾驶舱”。其三,通过丰富风险数据,强化风险监控场景的覆盖范围。

在采访中,一家央企租赁公司的法律顾问向记者透露了行业中存在的“被动”放弃部分风控举措的现象。一方面,近些年来租赁行业的收益水平迅速下滑,以新能源租赁为例,10 年前的收益能够达到 8%至 9%,然而目前行业的普遍收益率为 4%至 5%,甚至对于部分央企系的租赁公司来说,收益率已在 4%以下,收益率的降低自然导致了行业“卷价格”的情况。另一方面,租赁行业的产品同质化始终是行业的难题与痛点,特别是对于新能源业务而言,客户的产品需求较为单一,所以租赁公司之间“拼”的只能是价格。面对同一客户,可能有三四家甚至七八家租赁公司进行报价,在产品模式近乎相同的情况下,客户往往会通过价格对比来选择合作对象,这就致使一些租赁公司出现“被动”放弃部分风控举措的状况,使得项目的风控措施不断削弱,增加了行业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从行业监管的视角来看,监管层面在风控方面严格出台相关政策。2022 年 11 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合规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金融租赁公司的违规业务,开展专项检查活动,重点整治金融租赁公司的违规行为。2023 年 3 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金融租赁公司服务收费的倡议书》,对相关费用进行严格区分,要求金融租赁公司不将租金分解为费用收取。

众多租赁行业人士认为,未来,提升租赁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不仅在于业务规模、资产规模和创新手段,更关键的在于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为此,不少租赁公司也在积极打造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以更高的风控水平开展业务。

紧盯科创机遇

2024 年,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科技金融已成为融资租赁行业新的增长点。对此,行业普遍认为,以往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更多聚焦于普惠小微、绿色租赁业务,而随着今年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提出,一批科创型企业蓬勃发展,租赁公司也开始将目光投向科创型企业的服务。不过,科创型企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部分金融机构出现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这为租赁公司带来了业务机会。但是,对于租赁公司来说,对接科创型企业业务,没有可参照的企业,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已无法运用原有的运营模式开展业务,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风险意识都需要有所提升。

在多位融资租赁行业从事风控工作的业务人员看来,未来开展新业务,重点并非能够“拿下”多大的业务量,而是把合规放在首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丰富租赁产品。记者注意到,对于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极为重要的资产就是知识产权。然而,如何让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如同有形资产一样流动,并且能够实现风险把控,成为众多租赁公司当下思考的问题。

从近年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看,政策层面都在鼓励企业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本身具有极大的潜力,而且不存在消耗、磨损、灭失的风险。因此,其具有极高的融资租赁价值,虽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知识产权的融资租赁,但已在租赁行业中开始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 6 月,天津某中级人民法院专门为租赁公司探索知识产权业务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一家从事生物医药的租赁公司负责人直言:“我们非常看好企业的发展前景,但是公司的风控部门一直认为现有模式的合规风险过高。”面对这一困扰,法院组织相关部门多次举行座谈会,最终制定出台了意见书,详细记录了听证会的召开情况、提案详情、听证核心问题,归纳了各方意见和论证分析情况,最后给出了详细的听证意见,对租赁公司提出的转让登记售后回租、转让质押登记相结合、质押登记售后回租、共有登记售后回租四种模式逐一给予回应,并建议提案发起人实施时注意防范“低值高买”和不被认定为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风险,最终推动了企业的租赁业务合作。

一家从事安防机器人研制、生产的企业,经过多年的产品打磨,目前已实现批量生产,并且其产品入选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机器人项目。不过,随着企业扩大订单规模,出现了融资难题。北京一家从事科技租赁的公司了解情况后,通过知识产权售后回租的形式,将企业的发明专利作为融资标的,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融资。“一方面,协助企业盘活智力资产,有效地补充了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展现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提高了企业的估值。”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也是借鉴了国外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经验,经过市场调研、专家论证、内部研讨等多轮研判,创新了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结构。

采访中,多位租赁行业人士认为,未来,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会随着区域发展和政策扶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对于科创型企业而言,其生产设备以租赁为主,设备投入不多,固定资产较少,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迅速筹集到资金,而以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融资租赁情况将会日益增多,租赁公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产品、完善风控措施,以期早日进入科创业务的“蓝海”。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