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的赵新爱没有等到二叔焦裕禄首次见面时给小辈的红包;60年后,北崮山村村民刘廷翠捡到红包第一时间上交找失主……跨越60年,两个红包折射出的朴素家风,在焦裕禄的故乡发生了时空上的奇妙交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焦和方在介绍村庄。

5月31日,已在北崮山村担任村党委书记20多年的焦和方边走边自豪地介绍着:“这就是我们村!”主干道两侧,整齐划一的砖瓦房矗立,墙上依次挂着焦裕禄生平的经典语录。

今年已82岁,刚在“长者食堂”吃完午餐的赵新爱回忆起60年前与焦裕禄见面的情景——

1964年,大年初二。刚和焦裕禄侄子订了婚的她拜访了身着灰色棉大衣、掉色蓝裤子的焦裕禄。老博山人向来注重礼仪,第一次上门,长辈是要掏红包的。一直满怀期待的她却一直没等到,“初六了,叔啥表示也没有!”

直到焦裕禄去世后,赵新爱才从广播里知道,二叔平时的工资都接济给了生活贫困的百姓。“他哪有钱给我发红包呢?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回忆往事,刘廷翠满含热泪。

不只赵新爱,在北崮山村,孩子们站在演讲台上总会自豪地讲起焦裕禄的事迹。北崮山村作为他的故乡,他的家风与精神,春风化雨般,成为了村民心中的丰碑。

村“两委”成员焦超又讲了另一件事。今年5月,74岁的刘廷翠在路上捡到了一个红包,她马上找到了村委,让大家找失主。“俺们村的拾金不昧,在周围都是出了名的!仅这两个月,就发生了两起。”

“第一书记”陈鹏也在感叹:“这样的事经常在村里看到。”去年10月,刚来村里的他恰逢食堂搬家。途中,过路的村民纷纷过来帮忙。一辆辆车子不断路过、停下,沉重的灶台在合力下,很快被搬到了目的地。

焦和方还说,村民们遇到困难从来都是自立自强的。63岁的焦裕祥因病办了低保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可他却不想“坐享其成”,每天帮着收拾捡捡垃圾。焦玉祥说:“大活干不了,但我想尽一份心。”

在北崮山村,大伙喜欢的是“实干”二字,就是力所能及、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朴素家风的影响下,这些荣誉称号,是村民们交出的集体答卷。

艳阳高照。村委门口,正在散步的村民李国读着张贴的《北崮山村村规民约》。朴实的文字一如既往,村民们烂熟于胸,却总是在路过时看看。

“这里是焦裕禄的故乡啊!”李国说。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