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的这首“让墙诗”让出了六尺巷,被人们广为传颂,蕴含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精神传承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六尺巷典故的精神内核,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出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3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成功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并作为全国31个“枫桥式工作法”之一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如今,这一工作法,如诗如歌,传扬于江淮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古喻今以“和”化人

在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高传寿与桂德新毗邻而居,虽无亲戚关系,平时却能互帮互助,邻里关系十分和谐。日前,由于天气原因,桂德新家一棵10多米高的松树拦腰折断,砸坏了高传寿家西侧近6平方米的房顶。因这起“意外事故”,高传寿要求桂德新清除折断的大树、负担房屋修缮所需的人工和材料费用。桂德新则认为,大风吹断树是自然不可抗力,不理睬高传寿的要求。

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高传寿只好到桐城市新渡镇综治信访中心反映诉求。该镇综治信访中心主任杨远武与姚坂村两委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勘察,并向附近村民和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充分掌握了双方争议的焦点。

在纠纷调解过程中,杨远武从“六尺巷典故”说起,引导高传寿、桂德新互谅互让,珍惜多年的邻里感情,不能因为一棵树而结怨,都冷静下来处理问题。杨远武又现场说“法”,向桂德新说明“虽然树是被大风吹断的,但是作为大树主人应当有妥善管理的义务。该事故中,桂德新存在对自家大树管理、维护不当的过错,应当赔偿高传寿的房屋损失。”

听了杨远武的劝解,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最终达成和解:桂德新同意清除折断的大树,负担高传寿被损房屋修缮所需的人工和材料费用。

看到两家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杨远武感慨道:“在相邻关系出现矛盾时,应本着与邻为善、友善包容的原则,调解促和,真正从根源上解决矛盾、息事宁人。”

这只是桐城市多元解事化民忧的一个缩影。

桐城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市级整合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调对接中心、综治中心,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现信访、调解、仲裁、诉讼一揽子为民解忧。在镇、村、基层政法单位和纠纷多发的市直单位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将99%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吸附在县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赋能基层“善治善为”

“六尺巷”的智慧,不止于解决矛盾,“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植根于六尺巷的礼让传统,脱胎于丰富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实践,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通过‘文都e家’平台,我们可以实时便捷采集数据,第一时间将收集到的矛盾纠纷、环境卫生等信息上传、报送到信息平台,及时解决居民的急事难事。”说起智慧化手段带来的便利,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区工作人员吴国栋深有体会。

吴国栋所说的“文都e家”,是桐城市为了更好推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而打造的社会管理一体化平台,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三维城市空间模型,采集、整合部门人口信息数据24万余条,普查城市部件24772件,接入公安、城管视频设备1309个,对“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六大要素,实现可视化和动态管理。

桐城市聚焦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书记项目”库,通过群众提、书记选、组织定分级分类精准领办,落实月晾晒、季排位、年考评机制,压实书记抓基层治理第一责任人职责。截至2023年底,市乡村三级书记共领办基层治理项目1071个,解决各类问题1843个。

2023年5月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桐城市调研基层治理工作时,要求总结推广桐城以“六事六前”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省委政研室把提炼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作为服务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首要任务,全面总结桐城经验,认真起草推广文件,推动桐城市将“六尺巷”内涵精髓进一步融入基层治理,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

我省将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探索基层实践经验,推行“1+5+N”模式,推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向各地各行业推广和应用,推动更多的基层实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的新动能、新活力。(记者 张贤良 图片由桐城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