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让观众在了解党史知识的同时体悟革命精神熠熠生辉、红色血脉赓续不绝。

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从1921年7月到1933年1月,除几次短暂迁离,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长期驻扎上海,前后将近12年。这一时期,是我们党从弱到强的初始阶段,共产党人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披荆斩棘开创出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光荣之城——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红色文物史料展"昨天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揭幕。展览整合沪上12家革命场馆的红色资源,汇集75组文物文献,系统呈现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的光荣历史,引领观众走近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刻体悟党初创时期的艰苦卓绝和乘风破浪。

珍贵展品,无声诉说革命实践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这本杂志的问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编辑"马克思研究"专号,使得这一刊物逐步转变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刊物。《星期评论》《觉悟》《劳动界》《上海伙友》《共产党》……一批进步书刊在沪出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之中,不得不提《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译本。陈望道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应《星期评论》的邀请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不料《星期评论》遭到查禁,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量,决定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直接出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经过陈独秀和李汉俊的校对,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于1920年8月正式出版。本次展出的一级文物——1920年6月至7月的俞秀松日记,见证了该书在沪出版前夕的历程。俞秀松在1920年6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里去,这篇宣言底原文是德文,现在一时找不到,所以只用英、俄、日三国底译文来校对了。"

展厅中,一张1919年上海工人成分构成的图表引人关注。该图表显示,当时中国的产业工人有200万人左右,其中上海工人超过51万人,占比达四分之一。"历史选择上海并非偶然。"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马建萍说,那时的上海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心,也是中国工人阶级最为集中的地区,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的诞生地,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的呱呱坠地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全国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展览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五卅断碑和五卅烈士墓残碑的拓片、罗亦农参加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成立典礼时穿的长袍和曾佩戴过的纪念章、"九月来信"、瞿秋白写给鲁迅的信、赵一曼在上海与儿子的合影等重点展品依次陈列,无声地诉说着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的革命实践:在上海,我们党完成创建任务,明确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上海,党中央促使国共合作的最初形成,领导全国工农运动,掀起大革命的高潮;在上海,党中央努力探索走出革命低潮的困境,指导全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在上海,党中央发起左翼文化运动,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新途;在上海,党中央高举武装抗日救亡的旗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创新展陈,生动重现历史场景

除了珍贵文物的呈现,展览在展陈设计上颇具创新,将众多历史场景以艺术化的形式重现。比如,对梅白克路(今新昌路)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的巧妙展示,通过烟纸店柜台、灯光的微妙变换和背景声音的精心搭配,让观众仿佛回到当年车水马龙的嘈杂街巷。国际饭店施工打桩的噪音,一楼烟纸店的警觉护卫,都为位于石库门三楼的秘密印刷厂提供了很好的掩护。

在"不忘初心 薪火相传"互动桌前,观众只要按压上面的手印,便能触发机关旧址的点位信息在屏幕上逐一展现,以此点亮象征革命精神的"火炬",传递"薪火相传"的理念,使观众在了解党史知识的同时,体悟革命精神熠熠生辉、红色血脉赓续不绝。此外,"薪火相传 光荣之城"互动计数与书签留言墙为观众提供了另一个参与平台——数字的跳跃和累积彰显着蓬勃的希望,75组书签将留下人们的真挚感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的开幕式上,市文旅局和市教委共同发布2024年度"红馆铸魂——革命场馆暑期教育活动"课程表。本市22家革命场馆围绕革命文物、历史事件、英烈模范故事等精心设计39项教育活动,通过参观、讲座、手工制作、Citywalk、互动游戏、志愿服务、AR体验、艺术鉴赏、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使革命场馆成为激活青少年"听、读、做、演、思"能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发挥铸魂育人功能的"社会大课堂",让更多青少年走进革命场馆,深刻了解党的光辉历程,身临其境受到思想洗礼、精神熏陶,更加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之基。

作者:李婷

文:本报记者 李婷 图:叶辰亮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