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近期苏州持刀伤人等事件,产生了一个称呼“新义和团”,网络的声音里甚至有不少人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等等。
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提醒一下,所谓义和团杀掉最多的,从来都不是洋人,而是国人。
义和团到底杀了多少洋人呢?
根据教会方面的统计,共计有241名外国人死亡,其中天主教宣教士53人,新教宣教士及其子女共188人(其中儿童53人)。
没错,两年时间,前后上百万的义和团,就干掉两百多洋人。这里面,大多还是人家的家属小孩,真正所谓的“洋人”顶天100多人。
当然,义和团的“战果”远远不止这么多,他们杀的最多的,是国人。
义和团杀了多少国人呢?
据统计共有两万多名中国基督徒(天主教18000人,新教5000人)被杀——这只是教民,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也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基督徒。限于时代背景,这个数字无法统计,但仅在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民众就有数万人。
可是义和团不是口口声声要灭洋吗,为什么要杀平民呢?
因为平民容易杀啊!
洋人怎么杀?使馆就不用说了,人家有士兵有机枪,一个几十人的大使馆,义和团几万人都攻不下来。
没有士兵的教堂,义和团同样也很难攻下来。牧师虽然没有机枪,但他们会组织躲入教堂的教徒进行坚决抵抗。比如义和团围攻北京的天主教北堂,数万人打了几个星期,就是拿不下。
当然也不一定是拿不下,而是不敢冲,因为会死。关于义和团的作战方式,《天津一月记》是如此记载的:
“团与洋人战,伤毙者以童子最多,年壮者次之,所谓老师、师兄者,受伤甚少。传言童子法力小,故多伤亡;年壮者法力不一,故有伤、有不伤;老师、师兄则多神术,枪弹炮弹近身则循衣而下,故无伤;人多信之。有观其后者,归语人曰,临阵以童子为前队,年壮者居中,老师、师兄在后督战,见前队倒毙,即反奔。”
拿小孩顶在前面去送死,拳师们不是是什么?这说明他们根本就无心恋战,他们热衷的是包围后的集结,然后烧杀抢掠平民。
人渣
所以绝大多数义和团倾向于跟软弱的本国教民和平民“战斗”,因为他们没有组织,难以抵抗。
义和团是很聪明的,他们一开始就把抢劫教民当作主要目标。当教民被抢得一贫如洗后,义和团便对攻打对象越来越不加区分,他们的攻击目标扩展到所有外国的东西,比如电灯、钟表、药品、火柴等任何洋货。出售洋货的东西成为纵火和洗劫的目标,人们家里如果存放洋货,就会有丧命的危险。
为了方便扣帽子,义和团对国人进行了划分。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或者上述之类的亲朋好友。被称“三毛子”至“十毛子”。
这样一来,还有几个百姓能独善其身呢?但凡十毛之列,义和团想怎么处置都可以。
《拳事杂记》记载: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仲芳氏也在《庚子纪事》中说:哄传各家不准存留外国洋货,无论巨细,一概砸抛,如有违抗存留,一经搜出,将房烧毁,将人杀毙,与二毛子一样治罪。
对当时中国最开明立志救国的维新派,更是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到了运动后期,义和团已经到了随意扣帽子,滥杀无辜的程度,只要看上你的财产,就给你随意冠上汉奸的名号,一概杀之。当时记载义和团进入北京后,“被害之家,婴儿未匝月亦毙之,惨无人理”,“京师盛时,居民殆三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所过一空,无免者。”
总之,义和团不过是借爱国之名行抢掠之实,就是一帮反火车反电线反一切科技反进步的人。大师兄们告诉老百姓他们刀枪不入,却拿别人去当挡箭牌。他们杀死几百个传教士及其妇孺,便属于反帝爱国壮举;屠戮几十万中国人,算可以忽略的代价,这个叫做政治正确。
当然也不能否认,在时代背景下,义和团里或许确实有爱国的人。但这种爱国,是愚昧的。或者说,是有相当局限性的。
大清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皇帝以天子的身份君临天下,大权独揽,成为国家的化身。所以爱国与忠君是混在一起的,忠于国家和忠于皇帝就是一回事,难以区分。
而这种爱国观表现到对外方面,就是皇帝自古以来所提倡的“华夷之辩”与“夷夏之防”。
由于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东亚国家顶端的地位,导致国人失之于自得自大。进而把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统统鄙视为野蛮的,不开化的蛮夷。
事实上,我们的古代中国放到整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昌盛与强大。历史上我们有过一些亮点,但人家也不差,而到了19世界初,中国则早已被先进文明远远抛在了身后。可大清统治者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傲视天下,以“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沾然自得。
千百年来形成并不断强固的“华夷之辩”观念,不仅深深扎根于统治者及其士大夫思想中,更是被统治阶级的普遍心态。
“华夷之辩”、“夷夏之防”观念不能正确对待外部世界,妄自尊大,因循守旧。导致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哪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这种传统爱国观仍然长期支配和禁锢着大多数人的头脑。
这就是义和团的爱国观,说白了,也就是妄自尊大的情绪导致盲目排外,要求恢复到鸦片战争前那种“闭关而治”,自成一统的局面。
盲目排外发展到排外狂潮,就表现为义和团运动。
可以说义和团这两年时间基本都是在杀本国人,而杀死的241个洋人却成了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