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一公斤的一半,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你有没有想过,斤是我国的用了上千年的传统单位,为啥这么恰好是国际单位的二分之一呢?

这是东西方古人智慧的巧合碰撞,还是另有玄机?

让我们从“斤”的起源开始说起,确切的已难以考证,但最早提及“斤”这一单位,源头可追溯到遥远的夏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斤”与“司马两”,都是啥玩意?

相传,最初的“斤”,实际上源于一把斧子的重量,随后这一标准逐渐被人们采用,作为衡量物品重量的基准。

到了商周时期,“市斤”这一更为普及的单位,开始广泛应用。自周代开始,中国便采用了斤、两、钱、分等重量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单位在官方文献中常被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与之相配的称重工具也称作“司马秤”。古代中国的官制中,有一官职名为“司马”,其主要职责虽为军事管理,但由于粮草的管理,对精确称重有极高要求,“司马”这官职就与重量单位,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一“司马斤”恰好等于十六“司马两”,这一规定构成了“司马平制标识”的基石,为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秦汉时期,中国正式确立了十六两为一斤的度量衡制度。这一制度深深烙印在中国传统的度量衡体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的度量衡革命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对度量衡进行了标准化改革。秦始皇规定一斤的重量,约为258.24克,这是基于当时度量衡制度中,一斤包含16两,而每两又包含24铢的换算关系。

因此,秦朝时期的一斤,相当于现代计量标准的0.516斤。秦始皇改革度量衡,实现了全国市场的统一和税收的标准化。

在秦汉时期,人们常使用“度量衡铜权”来进行称重。然而,由于当时制造技术的限制,这些铜权在重量上难免存在些许误差。正如《汉书•食货志》所述,汉朝虽然试图通过改革度量衡来统一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限制,仍然难以完全避免误差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唐时期,度量衡标准又发生了显著变化。隋朝初年,一斤的重量约为668.19克。而到了唐朝,一斤的重量又有所减轻,大约为596.82克。这是因为当时经济繁荣,贸易发展,大宗商品需要更精细的计量单位。《唐六典》记载,唐朝的一斤被划分为16两,每两的重量大约为40克,因此当时一斤重量接近640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民初度量衡的秘密调整

进入明清时期,度量衡的工具和技术得到了逐步改进,特别是清朝。《大清会典》记载,清朝对度量衡标准,进行了调整和改进,相较于之前已有显著进步,度量衡标准已经相对统一。

在明清时期,斤的重量也有所调整,并最终稳定在约600克。据《大清会典》的规定,清朝的一斤同样被划分为16两,但每两的重量调整为约37.25克,因此一斤的总重量就是596克。因此,清朝的一斤比现代的一斤要重。这一标准在清朝的多个世纪里被广泛使用,直到清朝末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