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反击战,42军一个团公然违抗军令,开战当天就撤回了国。对此,许世友大怒,直接下令谁撤就枪毙谁。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我军从东西两线大破越军,兵锋直指越南首都河内,28天即宣告胜利。

然而,尽管我军最终取得了辉煌大胜,但战争往往是极为残酷的,着眼于具体的战斗细节,即为我军在初期出现了较大伤亡,甚至还存在违抗军令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打响后,东线指挥许世友上将调集麾下五支大军中的第42军负责主攻越方高平省方向,其中第42军下属125师沿水口、复和、东溪一带进发。

而在进攻初期,第42军进展其实还算顺利,其麾下126师通过步坦协同河穿插迂回,快速拿下了地势险峻的东溪山地,为接下来我军夺取复和奠定了基础。

但在正式打响复和战斗之前,第42军还有一项重任,那就是拿下右翼方向的水口地区,为大军向复和挺进扫清周边障碍。

要知道,水口与险峻的东溪山区不同,地势相对比较平坦,最大阻碍为一条横亘在中越边境上的巴望河以及河上的水口关大桥。

不过,恰恰是这么一条算不上宽阔的小河,包括步兵、炮兵、特工、民兵在内,越军却在此部署了两个团左右的重兵,甚至还在大桥及其周边安置了两吨炸药和300多枚地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我军攻坚难度将大大增加,渡河、攻桥只是一方面,如何防止敌军炸毁桥梁,沿着三号公路撤退,占据后方的孤山继续顽抗才是重中之重。

为此,当时125师师长李庭阁将后续攻坚重任交给了373团。然而,恰恰是这个举动为接下来的战斗带来了难以抹除的负面影响。

由于敌军防御布置太过严密,依托地势和永固攻势阻击,经过整整两天时间的激烈战斗,125师仅仅越过了巴望河,始终未能攻入复和地区。

尤其是负责主攻的373团,前前后后共计发动了六次总攻,结果每一次都被越军依托地形和攻势击退,部队伤亡十分严重,士气跌落至谷底。

如果是一般部队出现大量减员,恐怕早就士气崩溃了。373团六次猛攻失败都还维持着建制,其实已经属于意志万分坚定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即便如此,373团也不可能再继续打下去,暂且不论有不少伤病员需要救治,就算再打下去也拿不下敌军阵地,伤亡只会越来越大。

正因如此,373团全团上下做了一个违抗军令的惊人决定,剩余战士抬着伤病员向后撤退到国内休整,等待元气恢复后再战。

当东线指挥许世友上将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勃然大怒,当即给125师师长李庭阁打去电话,表示谁敢擅自撤回,他就杀谁的头。

不仅如此,许世友还严厉质问了李庭阁为什么还没有拿下复和,并表示如果明天天亮之前还拿不下复和,打通三号公路,就不要再去见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这番质问不可谓不严厉,大有军令如山的意思。而李庭阁听到这个死命令后也是惊悚不已,连夜亲率预备部队575团向前猛攻,在付出较为惨痛的代价后,有了师长李庭阁坐镇的575团终于在天亮之前拿下了复和主城,全歼城内守军236人,给了许世友将军一个交代。

至于擅自后撤回国休整的373团,由于情有可原,再加上575团将功补过,因此并没有受到多么严厉的处罚,后续还是参与到了战斗当中。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第42军原隶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野战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立下战功,算是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

此番第42军125师表现较为不济,主要还是因为部队里存在大量新兵,再加上长时间疏于战阵,面对据险固守的越战老兵,确实劣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