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丁中纯著《戏剧艺术丛谭》(安徽文艺出版社):黄梅戏被称为安徽的“流动名片”,但黄梅戏并不起源于安徽,而是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梅戏与安徽地方戏(节选)

​  黄梅戏被称为安徽的“流动名片”,但黄梅戏并不起源于安徽,而是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初,当地每当采茶季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上山边采茶边唱采茶调,以消除疲劳。迄今已有400年历史。

早年,由于湖北黄梅县“背山面湖,水患岁有”,每遇灾荒,黄梅县灾民便纷纷沿江以及旱地商路外出“逃水荒”。湖北、安徽、江西同属长江流域,三省交叉连接,黄梅县灾民们由皖西南,赣东北流入江西和安徽安庆一带,为生存计,手拿渔鼓(竹筒两端蒙上鱼皮),唱文曲,道情、莲湘、采莲船、灯歌、龙船调、门歌等小调(本网注,小调即为黄梅调,后黄梅戏的戏剧基础)沿街乞讨(本网注,安庆宿松县文南词实际上是基于湖北省黄梅县采茶戏[采茶调、黄梅调]和武穴市文曲戏发展起来)。流入江西的叫“采茶调(戏)”,流入安庆一带的通常称为黄梅调。因其中有的唱词较低俗,当时也有人贬其为“化谷淫戏”或“花鼓淫戏”的。由于其曲调优美动听,通俗易懂、易学,又极富生活情趣,于是,如同现代流行歌曲一样传唱开来。至清乾隆年间黄梅调已成形,道光年间就已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早的黄梅戏班大多是由从事手工业的民间艺人组成,表演形式是“三打七唱”,伴奏只有打击乐没有管弦乐。初始演唱的都是反映民风民俗的生活小戏,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故俗称“三小戏”。后来也不乏一些文化人士和商界人士参与并组织演出,使演员水平提高,演出阵容扩大,也演大戏,连台本戏,有了相当数量的代表剧目后,就与京剧同台演出,这对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因清朝至民国年间,安庆都是安徽省府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黄梅调比同期流入江西的采茶调发展得更快,影响力更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黄梅戏有了飞跃性的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创建。严凤英、王少舫、潘璟俐、时白林、方绍墀、乔志良,陆洪非等,包括安庆地、市黄梅戏剧团的老一代黄梅戏艺术家丁永泉、胡霞零、王剑峰、麻彩楼以及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王兆乾、王文治等为黄梅戏的推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56 年创建的安徽艺术学校和安庆市黄梅戏演员训练班,相继培养了大批的黄梅戏新生力量,开创了黄梅戏发展的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中纯系安庆人,黄山市民革党员、歙县黄梅戏剧团退休,1964年毕业于安徽艺术学校戏剧系,其后,长期在基层文化部门从事编、导、演工作。他编剧的电视剧系列《笑林碎影》,由黄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年在中央台播放。退休后,他被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聘请授课,传授戏剧知识。#您心目中的黄梅戏是属于哪里的呢?#​#到底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还是安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