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记者走进吉水县盘谷镇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此时正是吃小龙虾的最好时节。农户们正在忙碌地打捞着小龙虾,随着沉甸甸的虾笼缓缓升起,一只只膘肥体壮的小龙虾映入眼帘,养殖户刘勇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看这虾沟。”基地负责人王银指着田中的U型沟说,“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农闲时我们抬高水位,整块田就成了小龙虾的王国。”他熟练地捞起一只小龙虾,虾壳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红光。“等到要插秧了,我们就降低稻田中央的水位,这些小龙虾可聪明了,会主动跑到虾沟里。”

“现在可是龙虾的繁殖旺季。”王银笑着说,“养生态虾,种绿色稻,一田双收。”王银笑算起立体种养账头头是道:“亩产有机稻800斤,小龙虾300斤,亩利润达5300元,稻米更好吃,收入增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稻虾共作的好处可不止这些。”吉水县农业农村局姚联斌补充道,“和单纯的水面小龙虾养殖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水稻的收益,符合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政策。我们现在还在大力推广‘一虾两稻’模式,经济效益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们每天的销量大约在1.2万斤,相比去年增长了20%。”小龙虾批发商陈彭程分享道,“吉水的青壳白底小龙虾深受各地食客的喜爱,我们主要销往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

在吉水县,稻虾共作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这种模式下,小龙虾的排泄物成了水稻的天然肥料,而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小杂鱼等则成了小龙虾的食物。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农户们不再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现在,我们使用的都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刘勇笑着说,“小龙虾对水质特别敏感,用了化肥农药,它们可就遭殃了。所以我们得好好保护这片水域。”全流程生态养殖,让吉水县稻虾产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最初小打小闹的散户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吉水县的清水龙虾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以前这里水患频繁,土地经常被淹,种什么都收成不好。”盘谷镇同江村村民李党根指着眼前的稻虾共作基地回忆起往昔,感慨万千,“现在可成了我们的聚宝盆,政府引进了龙头企业,我们流转了土地,不仅能收到租金,还能在产业园打工,收入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吉水县把赣江西岸和同江两岸1.2万亩的低洼易涝地、水患频繁、十种九不收的撂荒地,以产业兴园、开放办园、精品建园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通过招大引强,引进湖北、湖南等地10多家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脱贫户”模式,集中连片发展稻虾共作等生态种养新业态,从而将这块荒芜之地变成了如今的致富之地。

目前已有10家清水虾蟹企业(合作社)与58个村和1615户已脱贫户签订了入股协议,并聘请农户和脱贫户共300多人到基地务工,每年增加就业收入1000余万元,增加田租收入1200万元,增加脱贫户分红收入100万元。

近年来,吉水县充分利用江西鄱阳湖小龙虾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通过引进良种、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建设小龙虾交易市场等措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清水虾蟹产业经营主体96家,涉及全县18个乡镇98个行政村,累计发展清水虾蟹产业面积4.8万亩,居全市第一、排全省前列,总产值达6亿元,荣获“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和“中国清水龙虾之乡”称号,清水龙虾产业已成为吉水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赵睿楠 朱友芳)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