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74年,我在西北某部任连长时到鲁南接兵,结识一位农村少年并送给他一双布鞋,多年以后,他的回报让人感动。

沂蒙山区的秋季,天高云淡,十月下旬的一天,我在人武部曲干事陪同下,骑车下乡开展兵源摸底。

下午两点左右,当我们途经蒙河时,突然听到喊救命的声音,停下车后,我看到两百米多外的河边,正站着一个人在不停呼救,而距其不远的河里,有个身影在上下起伏。

意识到有人落水,我和曲干事把自行车往路边一放,快速向事发地点跑去。

刚跑到一半,我耳边听到了“噗通”一声,抬眼望去,发现一个身影已经先我们一步到达河边,纵身跳下了水。

一分多钟以后,我和曲干事到达河边,这才看清跳水救人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落水的是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而站在岸边呼救的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大姨。

那少年水性不错,只一会儿功夫,就已经游到了小女孩身边,只见他找准时机,右臂揽在女孩腋下,让其口鼻露出水面,然后摆动左臂,双腿后蹬,快速向岸边游动。

少年和小女孩距离河岸有十多米距离,我脱掉外衣,下到河里准备接应。待少年游到大约一半距离时,我发现他的速度明显放缓,游得越来越吃力,于是俯身入水,向少年迎了过去。

一分多钟以后,我从少年手里接过小女孩,然后和他一起游回了岸边,靠岸之后,我先把小女孩递给曲干事,然后用力托了一下少年,我们一块爬上了河岸 。

上岸以后,那少年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显然累得不轻,我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向他表示赞许。

那个小女孩大约十岁左右年纪,体态偏胖,她获救之后就一直坐在地上委屈的哭泣,而先前呼救的那位大姨则在旁边不断安慰。

我走过去,看到小女孩身体没有大碍,这才放下心来。

安慰好小女孩,那大姨转身向我和少年表示感谢,我摆摆手说是自己应该做的,那少年则用手挠头,有些腼腆的笑了。

那位大姨告诉我们,获救的小女孩是她孙女,名叫小敏,她们一家就住在附近的徐庄大队。当天吃完午饭后,小敏闹着要到河边捉小鱼,她拗不过孙女,只好拿着网兜和小敏一起来到了蒙河边。不想小敏在河边行走时脚下一滑,跌落到了河里,而且越挣扎离岸边越远。大姨虽然万分焦急,但是自己却不会游泳,这次有了她先前大声呼救的那一幕。

一阵秋风吹过,那小女孩小敏连着打了几个喷嚏,我略一沉吟,就召集曲干事和少年从附近捡了不少枯枝和落叶,升起一堆篝火,然后招呼少年和小敏坐在火堆旁边,希望尽快把湿漉漉的衣服烤干。

我来到少年身边坐下,转头询问他的名字,然后和他有了一番交谈。

那少年告诉我,他名叫雷小刚,家住十里外的冯庄大队,刚年满十七周岁,中学毕业也还不到半年。雷小刚说,由于他父亲几年前意外离开,家里只有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妹妹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因为过度劳累,他母亲身体也不太好,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咳嗽,他那天就是上公社替母亲抓药,才经过蒙河的。

我问雷小刚在学校学习成绩怎么样,他有些自豪的说,自己考试从来没掉下过全班前三名。

不过很快,雷小刚的眼神就黯淡了下来,他望着远方,叹了口气说:“就算我每次都考第一名,推荐上大学也一样轮不到我!”

看着雷小刚有些失落的样子,我没有合适的语言来安慰,只能拍拍他的手,然后我们都沉默了。

过了一会,我们几个的衣服都干得差不多了,那位大姨就带着小敏先离开了。

雷小刚站起身来,神情已经恢复了平静,他有些腼腆的对我说,他也要尽快往家赶了,还有近十里路呢。

我主动与雷小刚握手告别,称赞他是个好孩子,刚才救人很勇敢,并鼓励要乐观,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听了我温暖的话语,雷小刚眼里流露出感激的神情,他郑重的点点头,轻轻挥手向我们告别,然后转身迈步离开。

我站在原地,看着雷小刚走出了十几米,忽然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对,然后就把他叫住了。

听到我喊他,雷小刚停下脚步,转身有些困惑的看着我。

我紧走几步,来到雷小刚的身边,用温和的语气问:“小刚,你怎么赤着脚走路,你的鞋呢?”

雷小刚习惯性的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我刚才是穿着草鞋的,下河救人时没来得及脱掉,落到河里找不到了。”

听完雷小刚的话,我打开随身携带的背包,从里面拿出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然后亲切地对雷小刚说:“小刚,听你刚才说回家的路还挺远,你这样赤脚回去可不行,要是被扎了就麻烦了,我这里有双布鞋,大小应该和你的脚差不多,你赶快穿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