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学术活动,不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不能给“魏新河们”滥竽充数混迹其中的机会

近日,“辽宁理工大学魏新河”引发舆论关注。据大皖新闻报道,虽然一些公开的信息疑似已被删除,但据找到的信息判断,2022年至2023年底,“魏新河”报名的学术活动超过了十次,其中不乏著名高校举办的活动。而实际上,我国并没有“辽宁理工大学”这样一所学校。

出门在外,身份证是国家给的,但身份是自己给的。虽然“辽宁理工大学”根本不存在,但并不妨碍“魏新河”以“辽宁理工大学”多个莫须有学院的教授身份行走江湖。他穿过的马甲,还有“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副主任”等,但实际上找不到这样一个官方机构。参加学术活动、做发言嘉宾、提交学术论文……“魏新河”频频参加学术活动,去年9月就有人发文称此人是一个骗子,不仅这所学校不存在,名称相近的学校经核实也没有这个人,“他提交的参会论文复制比高达95%以上,完全是抄袭”。

据大皖新闻致电多个显示有“魏新河”参与的学术活动组织方,有人一听到询问“魏新河”就挂断了电话;有人坦言工作上可能存在疏忽大意;也有人表示,当时就发现了问题,取消了“魏新河”的发言。

很多人关心的是,“魏新河”这么干的动机是什么?一般学术活动,以公益性居多,可能会安排食宿,但除此之外的直接经济利益应该不多。难道只是为了全国各地蹭吃蹭喝?抑或,是要先出名再谋利,走火了以后“带货”的套路?“魏新河”的具体动机,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倘若不是如今上了热搜,仅凭“魏新河”参加的这些学术会议,还是挺能唬人的,要谋个什么工作或者接个什么项目,都是有可能的。即便直接利益不多,间接利益或也少不了。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魏新河”这样的学术骗子,何以在学术圈畅通无阻?明明是比较容易核实的虚假身份,为何却能屡屡参加专业性的学术活动?这或说明,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学术活动,可能既没有认真审核参与者的身份,也没有认真审核参与者提交的论文。像“魏新河”一样,胡诌一个大学教授假身份,东拼西凑一篇劣质论文,就能登坛开讲,俨然“学术大拿”。与其说这是会务工作人员疏忽大意,不如说某些学术活动可能本身就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魏新河”以虚假身份混迹多场学术活动,看上去还混得风生水起,其中讽刺意味十足,堪称当代的“学术骗子现形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虚构身份也能轻松参会的尴尬,撕下了某些学术活动形式主义的画皮。如果对参会人员身份不严格核实,参会论文内容不仔细查重,真实学术水平不关心,学术活动效果不评估,那么这样的活动搞得再多,能有多少学术含量,又能有多少实质意义?举办学术活动,不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不能给“魏新河们”滥竽充数混迹其中的机会。

某种意义上,“魏新河”以虚假身份畅行于多场学术活动,是一封举报信。不仅牵涉其中的单位应该自查自纠,重点评估自身学术活动的开展质量和相关经费的使用质量,相关主管部门也应介入调查,查一查形式主义的学术活动是否还存在,相关学术经费有没有被严重浪费。

假的“魏新河教授”大概没那么可怕,因为可能数量较少。可怕的是,也许还有一些真的“魏新河教授”,可能他们参会身份不假,实际做的事情却和“魏新河”没有区别。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