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 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探析

商志晓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蕴含无穷智慧,具有充足魅力。由“中华文明”进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传承中华文明”深化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焦中华民族推进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彰显现代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标注现代文明“最新形态”的历史地位,是思维逻辑的必然,是实践推进的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分别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属、所在、所状;从实践层面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为依靠力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方向引领,共同规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诞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走过70多年探索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演进,始终伴随并融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得以推进与拓展。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要义;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特点及其当代呈现

刘丰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文明;和平性;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B2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关于西方“马克思学”的当代中国省思

张亮

[摘要]源于西方的“马克思学”已经更多地成为一个当代中国问题,只有在当代中国才能得到更彻底更充分的认识。西方“马克思学”的中国定义域这些年来已经在大多数中国学者的最大认识公约数中凝聚出来了。以新历史方位重新观测西方“马克思学”可以看到,学院与政治的双重身份使得西方“马克思学”的发生、发展始终处于世界历史潮流之中,呈现为跨越三个世纪、历经五个阶段的复杂学术面相。从中国立场重新审视西方“马克思学”,根本目的是希望以之为镜鉴,奋力开创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新局面。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学”;历史演进;学术分期;中国省思

[中图分类号]A81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五行学说中的时空哲学

吴飞

[摘要]和西方哲学一样,中国哲学中也有丰富的时空哲学,主要体现在五行学说中。《尚书·尧典》之“观象授时”提供了理解时空的一种基本模式,即四时与四方的对应。这一时空哲学再与《尚书·洪范》中的五行畴结合,形成五行学说的基本架构,由此架构又形成非常复杂的比类关系,成熟于《礼记·月令》中的宇宙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由于四与五不能整除,四时与五行常常无法匹配,主要体现在中央土没有相应的时节。这一数学问题反映了中的独特哲学地位。中是每个性命主体的出发点,但又是众多时空点中的一个,因而其中心位置是相对的,这正是性命论主体之所在。

[关键词]时间;空间;五行;中;性命论;主体

[中图分类号]B26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设计现象学及其意向图式探析

王金柱

[摘要]设计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和人性的展开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演化全程及所有活动场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设计本身的关注和思考严重缺席。由于本文所论的“四重遮蔽”(1.“遗忘存在”的遮蔽;2.“重理传统”的遮蔽;3.设计专门化的遮蔽;4.人工制品的遮蔽),设计在人类活动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直至工业时代才逐渐开显。因而,揭示设计的本质,既须反思哲学传统,审视传统哲学的主题及其展开逻辑的主脉;亦须透过复杂的技术现象,特别是大规模的人工物的构架及其生成道路,考察设计被遮蔽的原因。以“回到实事本身”为原则,通过对伊德的技术现象学的批判拓展,基于“人-造-物”的现象学分析,循“造”而入,阐明“造”物之理,我们经由“相生”“人化”“物化”“相成”四种意向图式使设计的本质得以显现。与其说技术是人的命运,毋宁说是设计决定了人的命运,因此,人类需要建立贯通历史的整体论的“大设计”观。

[关键词]设计;现象学;遮蔽;造物;意向图式

[中图分类号]N02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政治规范的性质与规范性来源:威廉斯与罗尔斯之争

陈肖生

[摘要]本文主要澄清以威廉斯为代表的政治现实主义对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提出的“将政治规范视为应用道德”与“道德优先于政治”两个批判,并分析两人如何完成确立自主的政治规范这一共同任务。在政治规范性问题上,罗尔斯接受道德在辩护意义上的优先性论题,认为解决政治规范性从何产生的问题必须诉诸道德概念。威廉斯则认为,政治规范性可以从政治的构成性特征中获得而无须诉诸道德规范性来产生或增加,这一路径有其内在不可克服的困难。罗尔斯的理论诉诸一种规范的政治人观念,为说明内在于政治的政治规范如何产生以及解决规范性来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方案。

[关键词]政治现实主义;政治道德主义;政治规范;政治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B712.59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