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作为革命先驱、爱国战士,宋庆龄先生去世后,受到了国家的高规格礼遇。

然而,在葬礼举行当天,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原定于10点整开始的葬礼,被突然提前了五分钟。

要知道,这个级别的国葬,每个流程都有着详尽的安排,根本不会出现时间上的偏差。

那么,葬礼到底为何要提前5分钟呢?这样的安排,到底有何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母”离去,举国悲痛

1981年5月29日,北京已经进入盛夏。

然而,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息——就在这天,著名的爱国人士,“国母”的宋庆龄,病逝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宋庆龄一生为国为民,她的离去,可谓是重于泰山,因此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6月3日,一场庄严肃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上万人聚集于此,对宋庆龄进行深刻悼念。

下午四点整,国歌响起,在一片泪水中,邓小平走上台前,亲自为宋庆龄宣读悼词。

随后,在场所有人屏气凝神,整齐划一地对着宋庆龄的遗像三鞠躬,当天,全国人民自发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不过,宋庆龄的葬礼却没有在北京举行,当天傍晚追悼会结束后,骨灰便被连夜运往上海。

次日上午,一场隆重的国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如期进行。

负责国葬典礼的是周总理的夫人、宋庆龄的挚友邓颖超,宋庆龄去世后,她一直心情沮丧,整日为宋庆龄的身后事奔波。

所以,在葬礼举行时,邓颖超脸上布满了疲惫和悲痛,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她更是悲从中来。

不过,就在葬礼即将开始时,邓颖超却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她对着治丧委员会负责人李家炽说道:“不必再等到10点了,葬礼提前开始吧”。

一听这话,李家炽有些不知所措,要知道,国葬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容不得一点马虎。

此前,葬礼便经过详细安排,精确到了每一分钟,按理说绝不能临时更改,因此,听到邓颖超的要求,李家炽一脸迟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状,邓颖超没有过多解释,她淡淡地说道:“宋庆龄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赞同这个提议的”。

李家炽还是有些茫然,但他明白,邓颖超行事向来稳重,不会轻易打破惯例,所以他还是立即执行了命令。

于9点55分宣布葬礼正式开始,比提前计划的整整早了5分钟。

好在,这一安排并未影响葬礼的进行,在一片肃穆恢弘之中,葬礼顺利完成。

关于葬礼提前举行的消息传开后,邓颖超更是受到了一致称赞。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邓颖超到底为何要将葬礼提前5分钟?宋庆龄的葬礼又为何要远赴上海举办?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从宋庆龄的生平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

1893年,宋庆龄生于大户之家,是爱国商人宋嘉树之女,与姐姐宋霭龄、妹妹宋美龄并称为“宋家三千金”。

从小,宋庆龄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十几岁那年她前往美国留学,不仅学到了大量文化知识,还直接接触到进步思想。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她执笔写下“为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中解放出来而欢欣鼓舞”,言辞间爱国主义与革命精神都彰显无遗。

后来,宋庆龄成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跟随他四处奔波。

在长期相处中,宋庆龄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与日俱增,孙中山先生也爱上了这个执拗而坚定的年轻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1915年,年仅22岁的宋庆龄,不顾家人反对,执意与孙中山先生成婚,从此以后执手相望,不离不弃。

不管是讨袁反段、护国护法,宋庆龄一直陪伴在孙中山先生左右,除了悉心照料他的生活,宋庆龄也发挥所长。

在《建国方略》等纲领性著作的起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她的协助下,孙中山先生免去了整理文件、处理函电等复杂的日常工作,更加专注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病去世,不久后蒋介石便攫取了国民党的权力,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随之宣告失败。

可就在革命事业风雨飘摇之际,宋庆龄用自己的柔软之躯和坚强意志,肩负起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继续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1927年,臭名昭著的“四一二政变”爆发,宋庆龄保护了大量的共产党员。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宋庆龄奔走相告,呼吁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御外敌。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宋庆龄又四处斡旋,促成了抗日联合统一战线的建立。

可以说,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阶段,宋庆龄都身先士卒,始终紧跟历史的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履不停,精神永驻

解放战争开始后,宋庆龄仍旧做出了诸多贡献,她一边呼吁和平、反对内战,一边在世界各地奔波,为解放区募集了大量物资。

以她为首的爱国民主人士,为解放事业构成了坚实的屏障,也正因如此,失去了民心的国民党反动派兵败如山倒,最终灰溜溜地逃到了台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宋庆龄在毛主席的邀请下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共同见证了开国典礼的举行。

建国后,宋庆龄也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她历任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位。

为妇女权益、国家安全等事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晚年间宋庆龄还充当和平使者,率中国代表团走访了印尼、缅甸、加拿大、夏威夷等诸多国家和地区。

将中国声音传递到全球各个角落,为增进各国友谊、促成世界和平,付出了大量努力。

但晚年的宋庆龄身体愈发不好,雪上加霜的是,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迫害,给宋庆龄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

多年来,她只有一桩心愿,那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30年间她曾多次申请,但出于种种原因,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婉拒了她的请求。

直到1981年5月初,她的申请才得以通过,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宋庆龄平静了许多,仿佛一生中再无遗憾,当月29日,她的病情突然加重,最终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对于孤身一人的宋庆龄而言,能够在另外一个世界与孙中山先生团聚,或许是一种解脱。

但对于全国人民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国家治丧办公室紧急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力求为宋庆龄举办一个高规格的国葬。

然而,在葬礼筹备期间,两个问题却逐渐凸显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沾孙中山先生一点光”

其一便是墓地的选择。

按理说,宋庆龄长期在北京工作,而北京又是国家首都,在北京举办葬礼自然在情理之中。

但是,按照宋庆龄生前便调侃道,“在北京只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所以,按照她本人的意愿,北京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南京呢?

孙中山先生便安葬在南京,毛主席、周总理等重要的国家领导人,都曾前往中山陵园拜谒。

宋庆龄更是每年雷打不动地前去悼念,宋庆龄去世后,将她与自己挚爱的丈夫合葬,也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方案。

然而,宋庆龄生前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她看来,孙中山先生奉献一生,推翻了封建王朝,结束了清廷统治,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崭新的道路。

孙中山先生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了自己的丈夫,也是万千国人的精神领袖,更是大量爱国青年的皈依之处。

所以,她曾义正言辞地告知秘书李云,“中山先生安葬在南京中山陵,我不能去沾他的光”。

宋庆龄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早在南京中山陵选址、修建之初,她为了“避嫌”便没有插手,后来每年前去也只是悼念,从不借用孙中山先生的名义,为自己谋求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虑到这层原因,南京自然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最终,治丧委员会决定按照宋庆龄的遗愿,让她叶落归根,回到出生地上海。

对于宋庆龄来说,上海是一个令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小时候,她生于十里洋场,见惯了旧社会的浮华和聒噪。

年轻时,她为了嫁给孙中山,与家人分开,成了一生的遗憾,退休后,她时常居住上海,对上海的感情与日俱增。

因此,上海无疑是举办葬礼的最佳地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万国公墓中,宋家占有一席之地,宋嘉树甚至给六个儿女都留下了墓地。

但时殊事异,众人分散在世界各地,最终能够常伴父母左右的,竟只剩下青春时期与父母分开的宋庆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中之杰,女中之杰”

确定了墓地以后,另一个棘手难题便是主持葬礼的人选,经过治丧委员会的一致决定,邓颖超担起了这个重大的责任。

邓颖超与宋庆龄之间的感情还得追溯到黄埔时期。

当时,周总理正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深受孙中山先生器重,而宋庆龄更是对这个仪表堂堂、处事周到的年轻人赞叹有加。

周总理邓颖超夫妇也时常来到宋庆龄府上拜会,两家人的关系一直十分亲近。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掀起白色恐怖,对共产党员大肆逮捕。

恰逢此时,邓颖超身怀六甲,躲避迫害时遭遇难产,孩子也不幸夭折,在危难关头,宋庆龄挺身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安排邓颖超前往上海与周总理汇合,在她的保护下,邓颖超这才得以从国民党特务的层层监视下逃脱。

对于这份恩情,邓颖超一直记在心中,新中国成立后,她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宋庆龄是“人中之杰,女中之杰”,对她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逢年过节,她都要和周总理一同前往宋庆龄家中探望,为宋庆龄的独居生活,平添了几分色彩。

在邓颖超看来,宋庆龄既是良师,也是挚友,所以,在她去世时,邓颖超便果断提出,要求担当葬礼的主持人,为宋庆龄做最后的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6月4日上午,邓颖超一脸沉重地站在万国公墓前。

当时,上海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而前来悼念的人群中不乏老人与孩童,邓颖超见他们大汗淋漓,生怕他们支撑不住,决定提前举办葬礼。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及的那一幕,面对治丧委员会负责人李家炽,邓颖超打破惯例,要求他将葬礼的时间提前5分钟。

李家炽虽然不清楚邓颖超的用意,但还是照办,这一人性化的处理,果然让在场的群众心生感动。

后来,邓颖超的做法流传开来,人们更加钦佩她打破常规的勇气,李家炽得知后,更是感动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事实上,邓颖超提前葬礼的决定,源于她对宋庆龄的了解。

毕竟,国葬代表着国家最高规格的礼遇,本不应该有任何差池,但邓颖超知道,宋庆龄后半生致力于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工作。

她自然不希望在葬礼现场,还有老弱妇孺被烈日灼伤,因此,邓颖超才会坚定地做出判断:“宋庆龄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赞成的”。

宋庆龄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