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频繁听到父母说这样一些事:

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直接摆烂不干了,投入游戏;

看着摆烂又玻璃心的孩子,明明是他沉迷游戏和手机,我却要察言观色,小心谨慎,太卑微了;

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摆烂,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重新回归自驱力,克服畏难心理?

怎么能让孩子从游戏中走出来,规则定不下去,孩子怎么都不同意,我该怎么办?

父母们对孩子的这些棘手难题,是共存的。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有点相似,又各有不同。

对孩子的不能吃苦、玻璃心和畏难,甚至是厌学和摆烂,父母一点办法都没有,心想这孩子之前真不这样啊?怎么突然间就变这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说的是,没有一个孩子会在顶峰毫无预兆地走下坡路,只是在问题萌芽时或冲突发生时,没有察觉和意识到。

所有问题的呈现、爆发到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父母之所以没有发现问题,可能是因为孩子表现得还算正常,又或者是父母的关注点都在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成绩上。只要学习没有下滑,成绩一直保持着,作业能按时完成,父母就默认为孩子是积极向上,一路向前在拼。

有时面对孩子说:上学和写作业太难受了。我好累,心好烦,搞不赢时。父母并没有听进去孩子话,也没有意识到孩子内心是有情绪的。

即便父母听进去了,也会讲个大道理开导一下:上学哪有不累的,心烦也是正常的。咱们再多一点努力,再加上你那么聪明,肯定搞得赢,妈妈爸爸相信你。

听起来,这些沟通和回应方式也没有错。不过这些道理也不会让孩子得到什么安慰,反而觉得更有压力了。之所以没有搞赢,是自己不够聪明,不努力,但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呀,这只能说明自己没有别人聪明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慢慢的,孩子越想越无法接受自己比别人笨,也没法接受自己尝试努力过也没搞赢,心好累时,行动力也变弱了。

于是,越来越不想学,越来越搞不赢,越来越内耗和纠结。

既想当王者,又忍受不了过程的煎熬和痛苦,还不想用更多的努力来填补不如别人聪明的落差。

再加上,从小被父母呵护和保护得很好,事不用做,心不用操,只要搞好学习这一件事就可以。

可是,当学习这个唯一值得骄傲和傲娇的事,也变成鸡肋时,就开始找了个更舒服和轻松的事情,缩了起来,给的理由往往就是:我太累了,我要歇歇。

实际上,只是心内耗了,各种矛盾、纠结、怀疑,一时无法巨大的落差感。

话说,过惯了被夸“聪明、争气、自律、别人家的孩子“的日子,突然变成一个普通孩时,不仅父母无法接受,更无法接受的是孩子自己。

父母的各种苦口婆心,以及告诉孩子不学习、不努力,沉迷游戏和摆烂的后果,说了一箩筐,可是孩子来来回回就一句话:我做不到。我太累了,我太难受了。

父母会更难受,更痛苦,无法接受明明给了他最好的教育,最长情的陪伴,可是孩子为什么会不开心呢?

我家孩子在初三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怀疑自己,虽然他的心理崩溃了好几个月,但成绩并没有滑到底,只是离他理想的高中越来越远了。

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内耗加速了自我否认,为了能让孩子重回轨道,我对他各种讲道理,什么:你只是暂时没考好,妈妈相信你下次肯定能考好的,你的实力在那放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者灌输:这次考好没关系,下次考好就行了。一次考试也不代表着什么。

这些话听着似乎也没有错,但是忽略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孩子的情绪。

真正有用的回应是以同理心来沟通:

这次没考好,是不是心里不太舒服?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菜,很受挫,担心自己考不上一个好高中?(陈述事实)

我知道你很难受,也尽力了。(认同孩子)

我认为只要咱们努力了就够了,至于你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哪怕你没考好,也肯定有学上的,妈妈已经为你做好了所有托底准备。(排除担心,给出方案)

你只管做好过程,做成什么样都没遗憾。(提出建议)

当时,我就是用共情和同理心,帮助孩子在中考前一个月迅速调整了情绪和崩溃的心理,成功上岸了重点高中。

有时,面对孩子的摆烂,吃不了苦和畏难心,父母比孩子还着急、焦虑,甚至是寝食难安。每天脑子里想的,心头念的,时刻盯的,都是孩子,堪比盯贼。

这样的做法,让父母非常痛苦和焦虑放大化,还会难受和崩溃。越盯越难受,越难受越不由自主去盯,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看着父母难过和崩溃,内心的自责和内耗也就更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父母不妨往后退一步,别去理会孩子怎么摆烂,不看他,不管他,不盯着孩子又玩了几个小时,让子弹先飞一回。

后退一步来安抚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焦虑,将关注点拉回到自己身上。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工作工作,该娱乐娱乐,让父母自己尽可能快乐一点。

父母自己快乐开心了之后,不跟孩子聊学习,聊一点有趣的事,聊一些无用的事,走一点心,聊一点感受,关注一下孩子的情绪。

这样,亲子关系从看起来还好,走向了心与心的碰撞,懂得孩子,看见孩子,不只只有学习这一件大事。

此时,孩子所有的畏难、摆烂,都开始触底反弹了。

父母快乐的做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眼里除了成绩还有孩子更多的闪光点,此时对孩子什么也没做,但什么都做了,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