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中国行】在西宁博物馆看“行走的历史”——“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湟中区徐家寨村砖室墓墓室墙壁复原图。西宁市博物馆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大家仔细看,这块墓砖的砖面印着一个立姿的人物,面部丰圆,双耳垂肩,身着长袍、束腰,双脚外撇呈八字形,左手上举托月,右手斜垂持瓶,长长的披帛过肩绕臂而下,头部的右侧浮雕着一轮太阳,根据图像的基本造型、样式及服饰特征,我们称之为北朝仙人画像砖。”6月4日,西宁市博物馆一号展厅内,西宁市博物馆副馆长孙杰正绘声绘色地讲解一块画像砖。

这块画像砖2000年出土于湟中区徐家寨村的一座砖室墓内,是墓室四壁上镶嵌的各类画像砖中的一块。砖室墓从下往上共分五层,依次是一层的力士画像砖、二层的兽面画像砖、三层的胡人牵驼和骏马房舍以及宴饮画像砖,四层是莲花和对凤画像砖,五层即最高一层是仙人画像砖。孙杰介绍,墓葬中的装饰图像深受佛教艺术影响,是研究早期佛教在湟水谷地传播的实物资料。佛教、祆教等多元文化在徐家寨砖室墓装饰图像上有集中的体现和融合,尤其以仙人画像砖最具代表性。

“2019年,《丝绸之路青海道——西宁遗珍》文物展亮相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的146件西宁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中,仙人画像砖作为主要展品之一,受到了极大关注。”孙杰说:“目前,西宁市博物馆藏有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各类珍贵文物1426件。这上千件珍贵文物,既是河湟先民从鸿蒙初开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数千年来西宁各族群众不断融合、携手创造灿烂历史的见证。”

“博物馆内拥有这么多珍贵文物实属不易,任何一件在我们眼中都十分珍贵。2018年我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同事,在西宁市凤凰山路挖掘了一个距今1800年左右的汉代砖室墓。当时正当夏季、雨水较多,由于墓室顶部受损,雨水积灌,墓室的前室和后室满是淤泥。我们六个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将淤泥全部清除干净,辛苦自不用言说,但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墓室内发现了一双仍可看清轮廓和样式的黑色漆皮鞋,要知道鞋子作为有机物,经历上千年,被完整发现的几率很小。”孙杰一边回忆一边感叹。

1956年至今,西宁市先后划定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0个,发掘整理古墓数百座,古建修缮率达90%以上,并建成融古迹保护与城市园林建设为一体的青唐城遗址公园、虎台遗址公园、沈那遗址公园。西宁市博物馆的前身是西宁市文物管理所,2021年9月,在经历30年的“等待”后,集文物展览、收藏、保护、研究及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西宁市博物馆终于诞生。

“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理应同步!”孙杰坚定地说:“西宁市博物馆先后建成智慧博物馆项目及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一方面实现了对藏品的动态监管和实时保护,另一方面也极大提升了西宁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突破空间和时间的藩篱,为观众提供无限制的远程虚拟参观服务。”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展品,是1993年西宁下孙家寨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弧线三角纹彩陶盆,这个器型规整,纹饰流畅飘逸,保存完整,是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中难得的精品……”来自陶昕学校四年级一班的田欣彤,作为该校“红领巾讲解员”社团的一名小成员,正在西宁市博物馆内为大家讲解相关展品,“通过这次历练,让我认识到红领巾讲解员,不仅是对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传承,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近年来,西宁市博物馆加强馆校合作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教育功能,先后与青海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城北区教育局、胜利路小学签订馆校共建合作协议,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贡献力量。看着孩子童声童语的讲解,孙杰感慨,传承就应该从孩子开始。

“我相信在新一代博物馆人的努力下,西宁市博物馆必将成为展示这座城市悠久多元民族历史的重要阵地和靓丽名片。”孙杰说。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