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白雪飚 心理学博士,励德国教教育集团董事,资深律师。球龄:24年,最好成绩:69杆,GOLF MIND高尔夫心理教练三级认证、Golf Digest中国百佳球场评选评委。

在高尔夫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优秀的职业球员,在流畅的上杆动作之后,以超过120英里每小时的挥杆速度,准确击中距离杆头超过2米、直径不足43毫米的小球。这一切仅仅发生在大约2秒钟之内。而后,小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落在300码开外、理想的位置,这一过程看起来仿佛都是自动发生。我们赞叹这一击球效果的同时,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他们拥有优秀的本体运动感受和本体运动知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本体运动感受,就是个体对身体各部位所处位置、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它们运动情况的感受。比如,你无需通过视觉引导,就可以清楚知道自己鼻子或者耳朵的位置,并可以准确引导自己的手触摸到它们,这依靠的就是本体运动感受。

而本体运动知觉,则是大脑对本体运动感受综合意义的理解,是对动作整体属性的反应。人体执行一个动作,始于大脑发出动作指令,然后通过神经中枢传递给身体相关部位。而在身体各部位执行运动指令的时候,也会将肌肉、肌腱扩张与收缩、关节之间产生的压力变化、内耳前庭器官感受到的速度变化、平衡状态等信息回传给大脑,以便大脑了解动作执行过程。在高尔夫球员击球的瞬间,大脑会将所有相关的本体运动感受汇总,并判断出动作是否执行到位以及是否满足策略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球员即使不看球的运动轨迹,也能判断出击球质量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高尔夫球员如何培养本体运动知觉呢?

首先,球员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学习符合人体解剖学和运动力学原理的正确挥杆方式,并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仔细体会本体运动感受。这是建立运动记忆、形成本体运动知觉的前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体运动感受的感受器和反应器是同一部位,所以准确感受本体运动的难度要远大于感受外部运动。我国著名运动心理学教授李建周曾指出,在缺乏视觉线索和身体倾斜时,人们的运动感受会出现偏差。正因如此,在高尔夫初学阶段或者调整动作的初期,球员有必要通过照镜子、录像等方式获得视觉反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提升挥杆速度,球员也有可能通过增强本体运动知觉的方式进行。苏联学者拉托夫曾设计出一种独特的训练理论。他认为,要想使短跑运动员提高速度,必须让他们打破对现有速度的感觉。于是他在跑道上空架设滑轨,上面垂下一根绳子绑在运动员身上以减轻他们的体重。此时,由于相对体重的降低,运动员肌肉爆发出的力量可以更好地转化为速度。当运动员逐渐建立了这种更高速的本体运动知觉后,绳子的牵引力逐渐降低,直到运动员不借助绳子也能跑出更快的速度。通过这种方式,苏联曾诞生了一批田径和游泳的世界冠军。回到高尔夫运动,挥杆棒就是使球员建立良好本体运动知觉的利器。由于挥杆棒足够轻,得以让球员打破对现有挥速的感觉,从而可以建立起更高挥速的本体运动知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本体运动感受还是本体运动知觉,球员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所谓明星范儿的训练动作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比如,老虎·伍兹经常在热身中采取的:上杆至顶点转换时做出极其夸张的下蹲、屈髋和脊椎前倾的动作,我确信这种方式能够加强虎王的本体运动知觉,但并不一定适合普通球友照搬照抄,更不能将如此不符合运动力学原理的夸张动作运用到正常的挥杆技术环节中。近期我经常在练习场看到不少的业余球员,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希望走高尔夫专业道路的青少年小球员,在他们的挥杆击球过程中,采取这种极其夸张的屈髋前倾动作,对此,我深不以为然。毕竟邯郸学步,只得其形,难解其意......

更多精彩内容内容请点击小程序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