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在过去,“六亲不认”时常被用来比喻一个人铁面无私,秉公办事。比如老话说:“包老爷断案——六亲不认”。

然而,实际上,“六亲不认”其实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表示绝情、冷血,形容一个人很冷漠无情,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自己的亲属、亲戚都不讲情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里的“六亲”,到底是指哪“六亲”?都指哪些人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六亲说法,历来不一

关于“六亲”的说法,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说法。

1.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所记载,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

解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如此写道:“(六亲)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

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昏媾”,“昏”在古代用来表示结婚的意思,因为古人结婚娶亲是在黄昏之后,天黑时举行的,有抢婚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媾”即交好,讲和,结为婚姻关系等意思。“昏媾”也就是说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关系之后,双方重㬪交互形成的各种表亲关系。

再顺带提一下“姻亚”,意思是指具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杜预注: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即姻,婿父;亚,两婿之称,也就是指亲家或连襟。可以用来泛指婚姻关系中的各种亲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姻”相关的称谓还有“姻兄弟”(指婚亲关系中的同辈兄弟之间的称呼)、婚叔祖(指姑父之叔父、姐妹夫之叔祖父等称呼)、“婚世兄”(指姐妹夫之亲家,女婿的亲家等的称呼)。类似的词还有不少,一般都用在书面语当中。

2. 根据贾谊在其所著《新书·六术》中的详尽记载,“六亲”这一概念涵盖了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以及同族兄弟,这一全面的列举不仅包括了直系血缘关系,还广泛涉及了旁系的多重血缘联系。

3. 《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将六亲明确为父、母、兄、弟、妻、子。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最为亲近,涵盖了家庭生活的核心成员。这一界定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根据《史记·管晏列传》的描述,“六亲”包括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以及从父母之子女之子这一广泛的界定不仅涵盖了直系血亲,还扩展到了通过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

5. 依照《周易·家人》的解读,“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妇,这一简洁明了的划分突出了家庭关系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6. 《老子》王弼的注称为:“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这里缺少了大亲戚)

总之,关于“六亲”的说法很多,界定并不是明确统一的。不过,在这些不同的说法中,可以明确的是,父子关系是这其中可以确定在“六亲”范畴里的,其他的都是有变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民间,有这么一句“六亲”顺口溜:

“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克我者为官鬼,我克者为妻财,同我者为兄弟。”

与“六亲”状况刚好相反的,叫“六无”,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打光棍”,“光棍”一个,没有父,没有母,也有没有兄弟姐妹,妻子、子女,孑然一身,孤零零的,举目无亲。

二、六亲概念的演变与扩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亲”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不断丰富和扩展。

1.外延的扩大

在唐代,《史记·管晏列传》中对“六亲”这一概念给出了更为宽泛的阐释:

“上服度则六亲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唐代学者张守节进一步解释说:

“(所谓)六亲,包括外祖父母(为)一,父母(为)二,姊妹(为)三,妻兄弟之子(为)四,从母之子(为)五,以及女之子(为)六也。”

这一阐释显著扩展了“六亲”的范畴,涵盖了更多层次和范围的亲属关系。

2.现代意义上的六亲

时至今日,“六亲”一词已经泛指亲属,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六种关系。

我们可以将“六亲”的“六”理解为多的意思,即它已经不是一个实词,而是用来指代概括为所有的亲属,甚至朋友等。

我们说“六亲不认”,即什么亲情、人情都不顾,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

参考资料:

1.刘一达作;马海方绘画.中国人的称呼[M].2022

2.刘超班主编.中华亲属辞典[M].1991

3.孔令伟著.易学本义周易大传详解[M].2021

4.卢乐山.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M].1995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