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出传统课堂,步入大自然与生活的广阔天地,触摸书本之外的科学奥秘……29日,第三届上海市“百草杯”青少年自然笔记及科学探究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圆满落幕。如何用科学绘画描述大自然的美?这场青少年“自然笔记”探究系列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深入了解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更在实践与创新中学习成长。

【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力量】

同济小学四年级学生温月琪展示了自然笔记《银杏》。在设计过程中,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描绘了银杏的生长环境,从春季嫩叶初生,到秋季金黄满树,再到冬季坚韧挺立,每个季节的变化都生动展现。为了增加互动性,自然笔记中还包含了一些科普小知识,如银杏的繁殖方式、叶子的药用价值等,使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之余,也能增长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月琪分享自然笔记《银杏》。

“制作自然笔记《银杏》的过程中,深入描绘银杏的生态魅力,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之心,希望这份自然笔记成为融合知识、艺术与行动的指南,引领小伙伴们走进银杏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力量。”温月琪说。

初中组一等奖获得者殷挚明,是上海杨浦双语学校的一名初中生。他展示了自然笔记《宁夏枸杞与上海栽种枸杞的区别》。“以前我以为枸杞只有宁夏有,没想到一次在上海参观本草园的时候也看到它的身影。”殷挚明经过仔细研究对比,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参与“百草杯”活动,不仅让他收获学习成果,更学会了观察植物的方法,也坚定了未来从事科研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殷挚明展示自然笔记《宁夏枸杞与上海栽种枸杞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萌分享自然笔记《香草美人——白芷》。

上海市民办迅行中学学生袁萌分享了自然笔记《香草美人——白芷》,从药用价值、食用价值等多方面对白芷进行研究。走进上海辰山植物园观察,向上海植物园专家咨询……同学们以家庭、社区或公园中的药用植物或药食两用植物为对象,通过拍摄、手绘、制作植物标本等形式,记录并介绍各种植物的特点和用途。“百草杯”青少年自然笔记及科学探究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14个区近200所学校中小学生参与,共征集作品1420幅。同学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研究综述等方式,深入探究各种植物在健康、防病等方面的作用。

【热爱科学,热爱艺术】

“自然笔记是记录科学观察、科学考察、科学实验、科学发现的一种形式,记录大自然中有趣的事物是为了学习、传播和教育,并启发思考。”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宝荣说,与普通画作不同,植物科学画要求精准反映植株或器官的形态特征,要与艺术美感融为一体。在他看来,记录大自然最重要的是求真,再现大自然需要的是求美,科学理性美与艺术感性美完美融合,希望同学们能热爱科学、热爱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卢宝荣寄语同学们热爱科学、热爱艺术。

如何发现身边的生物学问题?怎样提出科学的研究方向?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如何开展……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卢宝荣、同济大学陈士超副教授与大家展开讨论、答疑解惑,鼓励青少年多关注身边的生命现象,勤思考,多研究。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已建成了中草药种植园“时珍园”,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中医文化实践类课程。学校在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课程建设中,积极为学生拓宽实践空间。一方面,通过跨学科联合教研团队开发初、高中衔接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中草药研究问题,提升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校本实践类课程,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常务副校长吴佩玉说,学校还结合外语特色,希望学生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今年3月至6月,由上海市植物学会、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和虹口区教育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承办的第三届上海市“百草杯”青少年自然笔记及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主题为“融汇跨学科知识、贯通初高中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展示活动中,以中草药“艾”为线索,开展初、高中贯通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端午插艾”习俗的用意、“艾”的医药价值,认同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田。上海市植物学会理事长黄宝康教授说,希望通过“百草杯”系列活动提升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青少年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为未来科研事业储备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融汇跨学科知识、贯通初高中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展示。

在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陈薇看来,“百草杯”系列活动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同学们对自然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热忱,培养他们成为既有扎实学科基础,又具备探索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