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美国设想中,“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观察者网6月25日报道,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在当日(24日)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交流中公开声称:

美国应欢迎更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但他们应该来学习人文学科而不是科学

其后,库尔特·坎贝尔再次强调:

美国需要中国留学生学习人文学科,需要印度留学生学习科学

对于此番呼吁,白宫方面的解释是“出于安全考虑,美国大学应该限制中国留学生接触敏感技术”...

但是让人玩味的是,对于中国百般设防的美国,对于同样被认(自)为(封)是发展中国家领袖的印度,为何没有“出于安全考虑”?

三个字:

瞧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诗,叫“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只要能够提供优渥的条件和施展空间,那么人才自然就会源源而来...

曾经,因为严重匮乏的物质条件和工业科技基础,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的“人才需求”满足,只得寄希望于极少部分热血报国、不顾一切的海归人才以及“借鸡生蛋”政策下,依托海量财政教育投入而耗费数十年才艰辛培育出的本土人才队伍。

然而,人不是机器人,人是有自己思想的,并且这种思想往往又是卑微、怯懦且自私的。

当国门外的封锁被一朝解除,当更加诱惑的国外条件摆在“人生选择”上时,戎评不知道有多少经中国培养、由中国踏出,本该为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的中国人,宁愿留在美国洗盘子,宁愿留在英国开超市,都不愿意再次回到生养自己的祖国,不愿意为了对其寄予厚望的祖国回望哪怕一眼....

这怪他们吗?

我们或许可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这群人,指责他们“忘恩负义”、指责他们“怯懦自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冷静的带入角色,立场转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一个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贫寒学子。

我的父母虽然斗大字不识几个,但受惠于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我获得了读书的机会....

因为远离自己所在的山村,每一次的“赴学”我都需要带足一周的粮米和咸菜,然后在父母的殷殷嘱托下,在天还未亮时就要翻山越岭。

小山村的学校十分破烂,几块条石与门板垒起来的平台,就是我们的课桌,台上满口乡音的中年人,就是我们的老师、校长以及炊事员。

每一周,从周边各个山村汇聚而来的同学,都会将带来的粮米咸菜交给他统一点算,但是每到这个时候他总是会皱着眉头,就和我们平时询问他一些听不懂的课文时,一模一样...

儿时的记忆,只剩下了一幅又一幅断帧的画面:

倚门目送的母亲

蜿蜒曲折的山路

难以下咽的粗砺饭食

黝黑干瘦的老师和同学

昏暗、破烂萧条的小学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最深的一堂课,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校长兼老师兼炊事员说的三个字:

走出去

不知是天赋异禀还是命运侥幸,即便是“hf不分”,即便是将“A读成了a”,在同学和亲戚的羡慕赞叹下,我终究还是踏出了大山,第一次的见识了小镇的繁华!

然而兴奋的心情还未平复,周围不断传来的异样眼光,却着实的将我的“踌躇满志”给浇了一个透心凉...

人和人之间,终究还是不一样。

幼年的饥饿和青年的自卑深深的刻进了我的骨子里,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聊以慰藉的话,大概也就只剩下每一次“走出去”时,周边的那种惊叹和羡慕。

记忆中的断帧画面,逐渐开始变得连续。

在国家的“公派留学基金”资助下,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突然间就出现了无数个不敢想象的“第一次”: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看电视

第一次喝咖啡

第一次进超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望着纽约的林立高楼,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发自灵魂的窒息!

梦中都不敢想象的充沛物资供应,将一个把饥饿刻进了骨子里的我彻底淹没!

美国的大街上仿佛遍地都是金钱,这里的人可以餐餐吃饱,顿顿有肉,哪怕是一个工人的月收入,就能够让自己那个破败山村中的“家”命运改变!

夸张吗?

以上的这个虚构故事,虽然不至于能够代表当年的所有中国人,但那种因为时代发展而造成的巨大反差对比,却足以震撼乃至于颠覆无数中国学子的内心!

事实如此,并非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回国种苹果树”的钱学森,在中国各项发展尚且落后的年代里,当更为优渥的物质条件选择摆在眼前时,哪怕学不为所用,哪怕是做一个洗碗工、收银员,同样也会有无数的中国天之骄子拒绝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很庆幸的是,我们拥有一位又一位“有格局”的领路人:

建国之初,面对老大哥苏联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应该分工,中国生产粮食和蔬菜,苏联生产机械工业品”的规划论调,中国以抗美援朝为押,举国勒紧裤腰带也要实现工业化!

而当时间来到80年代,当国际政治环境开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变转,预感到外部对华封锁将会出现短暂空隙的关键时刻,一项在原有扫盲教育、工厂教育之上的,旨在普及全国进行大规模人才培养和筛选的“九年义务教育”,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开始被全面强制推行....

然而当时间来到00年代,当“九年义务教育”所培养的海量基础文化工人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车间”的辉煌时刻,我们真的能够以此为荣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年,凭借着WTO的规则保护,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虽然得以畅销全球,但是受限于资本投入、工业配套和国际上的专利壁垒、科技限制,中国制造的大部分商品,几乎都统一呈现出了“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样的产品特征,决定了“人才无用”的市场环境。

于是乎我们看到,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耗费了无数国家财政资金而培育的“天之骄子”们毕业即失业,在此之下甚至中国的顶级学府都被冠以了“留美预科班”!

这不能怪他们“忘恩负义”。寒窗苦读几十载,为得不是流水线上打螺丝,筑巢引凤栖,但是“巢”呢?

于是乎我们看到,从2012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产业科技革命的尝试,在2015年时正式提出了旨在进行全面产业升级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

然后呢?

曾经只有去西方发达国家才能找到工作岗位和科研岗位的中国/旅外高端人才们,终于可以凤栖蝶来,为国效力;

曾经只存在于美、英、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制造细分门类,开始在中国扎根,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人才得以一展所长;

曾经被标记为“廉价”的中国制造,开始朝着高端、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冲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生态环境不断转好,资源浪费飞速递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很显然,短期内市场是有限的,对于来自中国的竞争,既得利益者们并不乐见

——2018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试图通过发动“贸易战”来打乱中国的产业升级计划。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罗斯声称,“中国制造2025” 是对美国的“直接威胁”。

时任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更是直言,加征关税毫无疑问将直指“中国制造2025”。拜登2021年接任美国总统,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大部分对华贸易政策,并更进一步地对中国实施芯片禁令等措施。

如今,距离2025年仅剩约6个月。

分析证实,“中国制造2025”涵盖10个关键领域的超200个目标中,已经实现了超过86%,其他一些目标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完成。同时,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一些目标已经远远超出预期....

毫不讳言,作为这场人类历史罕见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谓是深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前,中国许多工厂没有进口机床就无法运转,但是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智能工厂和自动化终端!

十年前,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大多来自西方技术合资,但是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电动汽车不仅价格有竞争力,技术也领先于竞争对手。

十年前,中国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全部由美国波音公司或欧洲空客公司制造,但是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国产C919大飞机开始服役于部分繁忙航线,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

但是,就是以上这些随便拎出一件,都足以让这颗星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限骄傲的“动人心魄”,却不过只是这场天翻地覆的冰山一角

——航空航天、农业装备、生物制药、海洋工程、工业软件、芯片制造、核电技术、动力设备、信息软件...

中国的突破举世瞩目,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

因此,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为何强调“美国需要中国留学生学习人文学科,而不是科学”?

原因很简单,在中国不论规模还是体量都冠绝全球的“全产业体系”以及历经十年的产业升级之后,一切从事科学方面学习和研究的高端人才,都能够在短期内被消化吸收成为中国竞争力量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此之下,文明归属感薄弱、国家意识相对淡漠,且国内并无成型产业体系,短期内同样也没有国家发展前途的印度,则成为了美国眼中更为安全的人才输送来源...

事实上在戎评看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的此番歧视性发言,不仅仅只是对印度国家发展的侮辱,更是对美国对华竞争的不自信

——当美国官僚开始怀疑中国赴美留学高端人才,不会再将美国作为首要选择的那一刻起,美国其实就已经输了!

但是很显然,美国并不愿意轻易认输。

于是我们看到,他们欢迎更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欢迎他们去学习“人文学科”,欢迎他们去接受美国利益浸染下的思想观点,然后寄希望于这一批“完成改造的人”回到中国,重现90年代的战胜历史,将堡垒从内部攻破...

但是可能吗?

诚然,渣滓必然是存在的,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文科生,戎评却能够明明白白的告诉美国人,美国这种妄图将“苏联经验”生搬硬套到中国脑袋上的做法,简直就是愚蠢

——中国拥有可上溯达数千年的历史,西方同样拥有可上溯达数千年的历史。

不过在戎评看来:同样都是“数千年”,中西方的“历史”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诚然,如中华文明的诸子百家、汉唐盛世一般,西方也曾出现过希腊先贤的智慧、也曾出现过亚力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这样的疆域辽阔的大一统。

但是,与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截然不同的是,西方的历史中,不论是思想的传承还是帝国的更迭,却始终呈现出的是一个互不关联的“破碎化”的状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今天的任何一个中国10岁的孩童或许都能轻易的看懂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简牍,但是今天的西方人,有几个认识自己500年前的文字?

简单的例子背后,是传承的割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他们而言,亚历山大帝国就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就是罗马帝国,在他们思维中,覆亡往往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崛起的一切都必定是新的!

他们没有“汉承秦制”,也不会有“唐制宋袭”。

事实如此:与中华文明早已成熟发育的,涵盖了文字、语法、思维逻辑、使命道德的文明体系有所不同,在“破碎化”的历史下而畸形发育的西方历史,至今为止也未能拥有一个能够保障其历史存续的合理机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大家不妨扪心自问,曾叱咤一时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荷兰殖民帝国、大英殖民帝国,在未来还有重新崛起的可能吗?

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衣冠南渡、崖山陆沉这样的命悬一线,但是在短暂的沉沦后,中国却总能一次次的再次以一个完整的姿态上演“王者归来”!

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中国还是那个中国。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国家层面的“兴衰”往往就是一条直线的从始至终,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国家层面的“兴衰”,不过只是一个摔倒再站起来的动作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看来:

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塑造了今日世界的东西方认知上的差异和发展的宿命

——因为历史传承的连续性,中国人的最高思想境界是“对历史负责”,为了大义,我们可以为此舍弃眼前的利益甚至个人生死!

但是同样的一件事,一旦摆到了历史发展始终在“覆灭”和“重启”之间不断切换的西方面前时,却会走向截然相反的极端

——破碎化的历史记忆,使得他们不必背负“传承的使命道德”和“历史敬畏”。相较于毫无归属感的过去与毫无使命感的未来,他们更加信奉的是着眼当下的“实用主义”!

所以,什么是“天命”?

天命就是西方的历史本质决定了,在面对任何巨大灾难或者挑战时,西方思维中所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着眼当下最大利益的姑息与逃避。

这是西方不同时期摧残文明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

美国,同样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