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熊孩子问题”。我们发现经济条件好了,教育条件也变好了,而孩子的教养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网上有个很火的帖子叫做“如果熊孩子可以被判刑,我希望是一万年!”,另外“熊孩子可以熊到什么地步?”“怎么反击熊孩子?”之类的话题一度成为关注度居高不下的热点问题,甚至还有网友成立了专门的熊孩子吐槽区,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甚至一对熊家长。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疏于管教,孩子也就越长越歪。现实生活中,熊孩子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今天这个案例,就是熊孩子作死的故事。

民警拦下 自称四十

2021年8月26日晚,14岁的熊孩子开车行驶在路上,慢悠悠的哼着小曲,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不一会,他便被交警拦下,交警见行驶状态不对劲,于是让其摇下车窗,眼前是一个长的十分稚嫩的小男孩,“您好,请出示您的驾驶证、行驶证。”

这熊孩子拿出了行驶证,声称这车是他老婆的,并且熟练的报出一串身份证号,交警查了查,身份证上的照片明显与他稚嫩的脸蛋对不上号,他淡定地笑笑:“那是因为我老婆的面膜的缘故,你看不出来我已经四十了吧,都是我的好老婆才让我变得那么年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交警才不信他的鬼话,要是有这面膜,自己的老婆不是早就去买了,那些上了年纪的明星岂不是一个比一个年轻?而自己的老婆总是嚷嚷自己眼纹又深了,法令纹深了,那为什么还会有人抵不住岁月这把杀猪刀呢?于是将车子与人扣押,带回警局询问。

再三逼问 是未成年

在交警的再三逼问下,这个装作老成的男孩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他仅有十四岁,车子是妈妈的,报的身份证号是爸爸的,自己则是偷了妈妈的车钥匙,偷偷开车出来闲逛。交警看他报身份证号的熟练程度,说明这个行为不是一次两次了!

于是交警联系他的父母,让他的父母来一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连道歉 疏于管教

熊孩子的家长来到警局,急忙向警察道歉,接受警察的批评教育。

“你要道歉的不是我们,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有你儿子,他要是上路出了事,对方怎么办,你儿子怎么办?”警官义正辞严地跟熊孩子的家长说道。

“是是是,您教训的是,我们实在是防不胜防啊,他偷开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们怎么教也教不好,实在是无奈至极了!”两口子低头道着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也别说了,教育这件事情是你们的事,你们回去把车钥匙藏好,别放在他能接触到的地方。”

【以案释法】

那么本案中,为什么十四岁的孩子开车,交警并没有处罚他,而是责令其父母对其批评教育呢?

十四周岁仍然属于未成年人,是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以及大多数罪名的刑事责任能力的,十四周岁仅仅只需要对故意杀人罪负责,而本案中,这个十四岁熊孩子开车上路,并没有造成任何后果,也就谈不上故意杀人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十六周岁才算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要是真的出了什么严重后果,其可能涉嫌的罪名也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且由于其不到十八周岁,仍然属于心智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还可以对其进行从轻、减轻处罚,但是不会驾车却把车开上道路,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撞到车辆还是小事,撞到了行人,岂不是酿成大祸。

而公共安全是不特定的人的安全,也就是说,像本案中熊孩子开车,你若是行人,走在路上,你并不知道迎面而来的车的驾驶室坐着的是十四岁还是四十岁,死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刻刻悬在你的头顶,如果公共安全无法保障,那么行人将会担忧自己走在路上会不会被车撞死。

他们首先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安全,会逐渐丧失人与人之间的约定俗成的信任——比如走在路上正常情况下不会被车撞,出去吃饭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把我捅死,一旦这些信任都没有了,那么在人人自危的时刻,每个人都成为了一座孤岛,这是极其可怕,社会的经济该如何发展?人类该怎么生存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初我们的社会契约签订之初,就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去,虽然无法避免极端情况的存在,但本案中这个十四岁的男孩明显是由于缺乏管教,父母认为只是小事况且又没发生过什么危险的事情便由着他胡来才导致的结果。

这对父母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所有人的不负责,更是对那些严格管教自己孩子的父母的哂笑,因为如果这样的行为都能被饶恕,那么他们辛苦教自己的孩子遵纪守法岂不是白费心血?

而当年龄无法成为犯罪的挡箭牌时,等待他的将是牢狱之灾,父母的失职,会直接葬送孩子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凸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都是需要家长去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并不是一两次的责怪,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也是言传身教。

14岁开车这件事正提示着我们现在很多事情都偏向于低龄化,我们必须对此作出纠错的观念,一次不听便说第二次,第二次不听,那便讲第三次,教育也是反反复复,也许教育在当下看不出什么后果,但是终有一天,射出去的子弹会在他人生的某个阶段射中他们的眉心,家长及有关人员要在他们关键的人生转折中起到正确导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