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特定地区相关联,它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记。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声音,是家乡的象征,是游子心中的温暖。近日,全国多地鼓励学生家长和孩子多说方言、鼓励孩子多用方言交流,意在提高家长师生对传承和弘扬方言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现代教育开始推广方言,不仅是越来越重视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言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特色,不应被遗忘。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著名作家莫言就在自己的小说中大量使用过山东高密的方言,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可以增强地域特色,刻画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甚至成为作品的经典元素。比如《水浒传》,书中就夹杂了许多山东方言的成分,虽然用到的山东方言词汇量并不是很大,但出现的频率却非常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书中写“吴用寻思了半晌,眉头一纵,计上心来”,这里的“半晌”在山东方言中就是使用比较频繁的一个词,意思是很长一段时间。还有“黑地里”“在先”“消停”等方言,在书中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方言就是乡音,乡音是根,它的特殊性不可更替。比如近日在网络爆火的山东《车牌之歌》,该歌曲以车牌号码为主题,结合山东各地方言特色,不仅给山东本地的听众带来了强烈的亲切感,还使得歌曲迅速在全网流行开来,激发了其他省份地区用自己的方言创作类似歌曲的热情,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很多人借此深挖山东方言,比如“秋秋号(QQ)”等迅速成为热梗,这就是方言的魅力。

方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多样性。翻开古诗词,许多作品都出现过方言的运用,反映着诗人对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深刻感受。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中就包含了许多四川方言的元素,在《寄柏学士林居》中他写道,“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罗。”这里的“白雨”,意指暴雨、雷雨,这其实是中上古时期的蜀方言,在唐代时,成为文人的惯用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就有一方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演变过程,它与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它更是一种情感纽带和文化世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口流动的频繁,方言的使用场景变少,方言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风险。更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而忽视了乡音的重要性,也有不少人觉得方言“土”,不好意思说出口,这不仅来源于环境的影响,更与代际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地鼓励人们多用方言交流,是希望能让大家重新审视方言价值,认识到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承载历史、文化、情感和地域特色的宝贵财富。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