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一天,来自圆明园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在大宫门河道开展圆明园文物清理发掘时,从河道内厚厚的淤泥之中,挖掘出了一个泥糊糊的大家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见这大家伙被层层淤泥包裹,乍一眼看上去,只见淤泥不见真身,一时之间,大家连它的材质形状一无知晓,但是,从它的重量和大致形状来看,猜测像一个工艺品摆件。

后来,工作人员花了半个月时间的全方位清洗复色,这个大家伙才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件铜鎏金象首。只见这金象首象牙微挑,眉目细腻如画,通体闪闪发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步猜测可能原来是大象摆件的一部分,后来在圆明园被劫掠焚毁,大象摆件被运走时,匆忙之间象首不小心掉入河中,因此才得以保存至今,在一百五十多年后重见光明。

该工艺品采用的鎏金工艺,其制作过程繁琐复杂,耗时耗力耗财。该铜鎏金象首的出土,是清朝铸造技术和鎏金工艺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了这个鎏金象首的发掘,考古人员信心倍增,不久之后,又陆续发掘出天地母佛尊、绿琉璃脊兽、彩釉地砖等多种园内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1976年,北京市海淀区就组建了圆明园管理处。最初成立时,只有工作人员28名。

但是,就是这28名热血职工,硬是凭借着手挖肩挑之力,用铁锹、铁杠、手推车,在广漠无边的圆明园废墟之地,整整清理出了三千多立方米的渣土,从朗润园的湖底淤泥之中拉出了五块石雕屏风和两件汉白玉方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1984年开始,圆明园工程队和考古学家一起合作,对圆明园遗址开展了有条理、有计划的清理整修工作,井然有序地陆续开始了挖土造湖、修缮围墙、维修道路以及清理河道淤泥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基础上,自1996年起,考古学家们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在这三次考古发掘过程中,曾先后在遗址中找到了五万余件文物,这其中,鎏金铜象首便是有突出代表性的一件重要文物。

据悉,从圆明园遗址开始动工发掘到现在,相关文物专家已经完成了共22处园区的发掘考古工作,发现的珍贵文物就已超过了五万件,而这22处已经发掘的区域,竟然不到圆明园全部规模的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欣慰惊喜之余,我们也有巨大的遗憾与痛心,那就是这逾五万件的珍贵文物,大部分都是残缺不全的,有的是残片,有的字迹漫漶不清,很大一部分都有大火焚烧后的明显痕迹。

这一件件从历史的尘埃中,从河道的淤泥中被打捞起来的文物,仿佛劫后余生的沧桑老人,带着一百多年前的无尽苦难与屈辱,向人们无声诉说着属于圆明园的惨烈过往,中华民族历史上苦难的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四十八年,时年三十一岁的四皇子胤禛收到了一份来自父皇赐予的礼物,一座占地47公顷的私家园林。

康熙在位期间,四皇子胤禛一向以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形象示人。自得了这座园子,胤禛的心思便都在这园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费了很多心血,将这座园子打造成融合了田园风光与原野美景相映成趣的世外桃源一般的所在,平日里在此居住、游赏、读书、学习。园子里还有菜园、竹园、葡萄园、书房等各类风物建筑。

此座园林,胤禛在设计上别出心裁,专以天然之趣为最要,要求匠人们在园林修建中一定要少用人力,多显自然之趣和朴素之风。园内各景点的命名,也是一派天然之风:桃花坞、竹子院、金鱼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天,康熙帝再次来到此地,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经胤禛之手重新打造的园子,且对胤禛的独特审美大加赞赏。此后,康熙曾先后13次来此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又重新给园林赐名圆明园。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一园林的取名,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此时的康熙帝对于四皇子胤禛个人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寄予的厚望。

等到四皇子胤禛成为了雍正帝之后,当日的圆明园也园以人贵,开始一跃成为了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