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8日,大型谍战题材话剧《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拉开了四场演出的大幕。演出前,该剧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召开专家研讨会。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媒体代表济济一堂,从专业角度对这部新作把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剧《向延安》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出品,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剧《向延安》出品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雯表示,认真梳理和采纳专家的意见建议,是为了加快打磨提升,为《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以及下半年的巡演做好充分准备。

荣广润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非模式化的人物塑造

《向延安》这部戏提供了很多新的东西。一是非单纯谍战剧,这个戏谍战是表层,重点是写人性、写人文、写人物;第二是非模式化的人物。模式化的英雄形象在文艺作品中很多,而《向延安》当中的英雄没有模式,他就是一个所谓的少爷也好,厨艺爱好者也好,他为了革命做了大贡献,成为真正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人,对我们在作品中如何塑造英雄人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第三是诗意象征和写实的剧情与地域特色比较好地结合。

戴 平 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有魄力和能力的“高大上”

话剧《向延安》是一部大手笔、大气魄、大格局的革命英雄主义作品。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作为一家剧院能坚持推出红色题材的高、大、上的戏剧,靠的不仅是眼光,还有魄力和能力。

《向延安》这部戏编、导、演、舞美都好。名字起得好,主角姓“向”,向往延安,而延安又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实际上是心中的灯塔,是理想,是目标,是信仰,“向延安”三个字有很深的寓意。由小说原作者来担任编剧,能够把握作品当中的灵魂和精髓。戏中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故事跌宕起伏,但是导演梳理了复杂的情节,突出了一些主要的东西,让观众能看懂,而且觉得好看。

吴孝明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为东艺打造创新平台模版点赞

我感觉东艺很不容易,从买节目到做节目再到卖节目,三部曲做得非常好,把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很好融合在一起,来推动上海文化的发展。在制作出品上来说,剧院从生力军变成了主力军,他们的优势在于可以主宰自己,推动发展,而其它文艺创作单位还挺难做到产业链完整。东艺把自己做成文化平台,从导演到演员都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向延安》这部戏可以说是做成了创新平台的概念。

郦国义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原理事长、秘书长:舞台调度灵动而凝炼

话剧《向延安》体现了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当下,一切向上向善的内容都可归属于主旋律创作的范畴,而《向延安》就是一部是有红色底蕴和海派特色、又具艺术感染力的主旋律佳作。

颇为赞赏李伯男导演的舞台调度,多时空交集的即时呈现尤为灵动而凝炼。该剧的舞美设计简洁大气而富意韵,多媒体和灯光的运用、音乐的作曲及呈现,也都相得益彰。

观众走进剧场观看这部作品,感觉好看又吸引人。出品方东方艺术中心对剧目的成功运行,更使这部佳作通过市场呈现了更好的主流文化价值。

胡晓军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兼顾谍战悬疑剧和历史故事剧质地

看了话剧《向延安》,有三点感想。一是该剧的政治严肃性和艺术娱乐性,通过文学性的转化、戏剧性的转换融合起来了,很是成功。二是剧场出品有其独特的追求和独到的优势。三是该剧兼顾了红色谍战悬疑剧的特征和微观历史故事剧的质地,多叙事角度、历史化描述加上歌队的虚实安排、舞美的意象处理,特别是多次人物“隔时空对话”显示出这一种努力方向。

沈伟民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顾问、原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叙事与抒情、戏剧性与诗性融为一体

导演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丰富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形成了这部剧叙事与抒情、戏剧性与诗性融为一体的独特审美体验。

话剧《向延安》演出的成功,再次显示了东艺蓬勃的艺术原创力,展示了东艺的文化自信,在大力彰显上海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同时,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通过对演出市场的冷静判断和大胆拓展,努力追求“又红又火”的东艺出品。东艺制作出品,值得引起行业的特别关注,高度重视。

李胜英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作品青春、信仰、理想洋溢

东艺相中《向延安》原著的红色主题,又兼顾当下的市场需求,既看到作品的宏大历史叙事,又发现其中个体的命运书写,看到了作品中洋溢着的青春、信仰、理想、人性等关键词,体现了东艺选材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