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上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国情还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学习他国先进科学技术进而报效祖国,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使国家欣欣向荣。

在新中国哼哧哼哧埋头建设的这些年,积极向外输送人才学习先进技术,一直是国家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改头换面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派遣多名留学生公费出国深造,袁钧瑛就是诸多留学生中的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灰的金子

1958年,袁钧瑛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她从小聪明好学,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强,对于很多知识学的很快,甚至能够举一反三。

这样的天赋加上浓厚的家庭氛围影响培养袁钧瑛从小就成为一个学霸,成绩在班级里也总是数一数二。

但变故发生在袁钧瑛10余岁那年,一个特殊时代的来临让袁钧瑛满是高知分子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钧瑛的外祖父是有名的文学翻译家,祖父是知名有机化学家兼药学家,父母都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教授。

这样的家庭环境,如果放在当代会是妥妥的学术大家庭,处处受人敬仰,然而在当时却成为了事故的催命符。

于是因为这场特殊的变故,袁钧瑛的生长轨迹也发生巨大变化,从一个本应在高知环境长大一步步走向学术阶梯的优秀学生变成了一名纺织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有利于保护袁钧瑛与其他家人的,但是这样的选择也无疑是使袁钧瑛优秀的学习能力被埋没。

或许可以用明珠蒙尘来暂时形容当时处在纺织工人环境的袁钧瑛,但是蒙尘的明珠还是明珠,关键就是看如何将明珠上的尘土除去。

而除去这个尘土的契机就在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派留学

在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制度,这一消息的传出不仅振奋了当时一批批想要重返校园学习时代思想的青年们,也振奋了当时在纺织厂工作的袁钧瑛。

虽然已经身在纺织厂,但袁钧瑛时刻也没有停止过知识学习,她常常在下工后在纺织厂的宿舍里挑灯夜读,在黑夜中靠着手电复习着往日的功课。

如果说高考的恢复是将时代坠落的尘土一举擦去,那么袁钧瑛夜以继日的坚持,则是让她重新找到路径恢复自己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在高考恢复后在母亲的鼓励下,袁钧瑛重新报名参加了高考。

也许是知道这是让自己重新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在袁钧瑛充足的知识积累下,袁钧瑛成功以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

不仅拿下了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还一举成为当年上海市的高考状元,不管是哪一个名号,都彰显着袁钧瑛过人的天赋以及科技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受其家人的影响以及幼时家庭文化的熏陶,袁钧瑛在选择学习方向时选择了复旦大学的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

在大学期间,袁钧瑛不改勤奋本色,在课余空闲时间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泡在实验室当中。

对于生物学的热爱激励着袁钧瑛忘我的投入到各种生物化学实验中,在这当中获得的乐趣也让袁钧瑛坚定选择在生物学道路走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时光匆匆而过,四年后,袁钧瑛又以着优异的成绩与出色的表现成功考入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的研究生。

但随着对生物学知识的不断了解,当时的我国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再继续支持袁钧瑛对于生物化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袁钧瑛了解到国家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每年会从其所在学院选出几个公派留学生前往当时居于科技前沿的国家进行学习。

于是袁钧瑛积极向学院争取,凭借优异的表现在几千人的选拔当中拿到了外派美国留学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入美籍

这样的机会得之不易,袁钧瑛开心自己能获得深入学习前沿先进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意识到是祖国给了她这样的机会。

在前往美国的飞机上,袁钧瑛向家人与国家承诺一定会学有所成,并将所学知识回报给国家,为国家生物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到达美国学习的过程中,不知是被美国先进的实验设备与科研器材所吸引,还是被美国繁荣的经济时代迷了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七年后,袁钧瑛准备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时,一个选择难题摆在了她面前。那就是在国家迫切需要科研人才的当下,是选择放弃学业毅然回国奉献还是继续留美将头深埋在科研当中?

我想大部分人面临这个选择都会犹豫,一方是触手可及的科研荣耀,另一方则是祖国母亲的热切呼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成为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科学家少之又少,不是因为科学成就的高低,而是因为为国奉献的决心,袁钧瑛没有选择成为祖国召唤回的候鸟,而是选择留在了美国。

也正是因为这一选择,让袁钧瑛在多年后想要再回家乡落叶归根时,被众人斥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细究当时的时代,美国对于当时留美且有重大科研成就的留学生的封锁不可谓不严格,轻则没收证件,重则变相人身监禁,能顶住这样的压力毅然回国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且当时的袁钧瑛虽然自己没有回国,但却让自己的丈夫留在国内,持续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这又何尝不是居于美国高压之下的另一种周全方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他人做出选择的原因,我们没有办法详细了解,或许我们期待有一个又一个的高华健教授,能够卧薪尝胆尽自己的力量为祖国输送人才,但是对于并未做出选择的我们也不去侮辱唾骂。

袁钧瑛女士在晚年想要叶落归根的想法也本没有错,如果能给国家带来新的力量,帮助国家培养先进人才,我想我们也会更加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在当下,公派留学生依然是我国与他国进行科研交流,吸收他人长处和谐互鉴的一种方式,尤其集中于清北等高等学府,我们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人才能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切莫被花花世界迷住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8月28日,《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