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归化城到蒙古高原,一个驼夫能挣多少两银子

作者/孙树恒

万里茶道主要是驼夫运行的。

用脚步丈量万里茶道的作家邓九刚,发现和创作出了《茶叶之路》,他认为万里茶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国际贸易大商道,被俄罗斯人称作“伟大的茶叶之路”。

万里茶道正是由此而来。它起源于168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一直持续到1924年。这是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商贸通道,连接了欧亚大陆。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外蒙古,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超过13000公里。

旅蒙商在万里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从南方采购茶叶,然后将其汇集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多伦等地。随后,他们以骆驼为运输工具,穿越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途经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等地,最终将茶叶运送到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乃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

在17世纪中后期,随着万里茶道的通商日益繁忙,北方地区的驼运主要由旅蒙商号、驼运店以及蒙古族封建贵族等主导,他们常雇募大量青壮劳力使役,于是“驼夫”这一职业应运而生。这些驼夫在清末民初逐渐成长为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华北、西北地区的运输主力。

驼夫们主要来自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山西、河北、甘肃等万里茶道途经的北方地区,他们中许多人原本都是生计凋敝的农民,为了生计而转行成为驼夫。在这些驼夫中,汉族和回族群众占据了多数。他们承担着万里茶道上繁重的运输任务,为当时的商贸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化城被赞誉为驼城,是驼夫驮起来的城市。

茶叶之路史料是这样记载的,“茶路的繁荣促进了归化城(现在呼和浩特)的发展,归化城的迅速崛起又带动了周边的村镇。由于归化城处于一条国际商路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

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是茶叶从南方运往蒙古高原的必经之地。在这里,茶叶经过加工和集散,然后再次出发,沿着茶道继续向北行进。随着万里茶道的畅通,旅蒙商应运而生,并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归化城以其丰富的驼资源和庞大的养驼户数量而著称,被赞誉为驼城。

著名作家邓九刚说,不仅归化城的大街小巷布满了养驼户,作为军事城堡的绥远城在乾隆年以后亦是如此,也是大街小巷布满了养驼户。归化城是这样,绥远城也是如此,星罗棋布的养驼户充斥了归化和绥远城。我们知道归化城作为一座著名的商城和驼城,她拥有的骆驼数量最多的时候多达二十万峰!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庞大的运力,同时也意味着数额巨大的运费收入。

在归化城的旅蒙商,其中著名的商号有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等。这些商号在漠北地区的贸易额非常巨大,每年仅在大盛魁的成交额就达到1000万两白银。这些商号积累了巨额财富,如大盛魁在光绪年间积累已达2000万两白银,从业员工超过六七千人。 骆驼 有两万头,他们经营的商品范围广泛,包括绸缎、葱蒜等各种商品。

在万里茶道上,旅蒙商们建立了许多店铺和货栈,特别是在库伦、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形成了蒙汉等族进行贸易交换的“买卖城”。这些“买卖城”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推动了蒙汉俄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当时,产于湖北、安徽、福建的砖茶和产于河南、江西、山东的布匹等商品,通过万里茶道运输到蒙古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这些商品的贸易活动,不仅满足了蒙古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也为中国内地的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为城市积累了财富,创造了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归化城到蒙古高原有几条路。是驼夫血与泪的风险商旅。

在万里茶道上,从归化城到蒙古高原的茶叶运输主要依赖骆驼作为运输工具。驼夫们拉着骆驼,分别前往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和库伦等地。丝茶驼路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重要的贸易路线,以归化城为起始点,通往漠北、漠西。其中,有三条主要的驼路:前营路、后营路和库伦路。

前营路从归化城出发,经过可可以力更(武川)、召河等地,最终到达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希哈朗特),全程经过60站,距离约为5320~5630里。

后营路同样从归化城出发,但具体路线与前营路有所不同,有54站,也通往漠北地区。

库伦路则通往乌兰巴托,全程计39站,约2870里。

据当时资料记载,从张家口到库伦,马队行进40天以上,牛车需要60天;冬春两季运输就要靠骆驼,大约35天抵达库伦,之后渡河到恰克图。

例如大盛魁的驼队,每峰骆驼可以驮400斤茶叶,队伍日行80里,从归化城出发,过阴山向北进草原;或沿着“张库大道”到库伦,再到买卖城、恰克图,每年清明出发,往返库伦需半年时间。

这条商道在历史上最为繁忙。归化城出发然后到达库伦,进而通往恰克图出境。这是万里茶道在中国境内最后的一段,也是连接外国、超越国界的一段重要路线。它不仅是连接中俄两国的重要通道,也是贸易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驼队与驼夫生死与共,是命运共同体。

驼队,通常被称为“一顶房子”,是由相关人员、骆驼、马匹和犬只共同组成的临时集体。这种组织方式允许根据实际需要机动灵活地组织配备,以适应不同的运输需求和路况。

在驼队中,人员配备丰富多样,包括驼夫、掌柜和客人等。驼夫是驼队的主要劳动力,负责驱赶和照料骆驼,确保货物安全送达目的地。掌柜则负责管理驼队的运营和协调各项事务。有时,尊贵的客人也会随驼队同行,他们一般骑乘骆驼或乘坐驼轿,享受舒适的旅行体验。

除了人员配备外,驼队还配备了多种运输工具,如骆驼、马匹和犬只。骆驼是驼队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能够承载大量货物,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稳健前行。马匹则用于快速传递信息和运输轻便物品。犬只则用于警戒和保护驼队的安全。

据著名学者代林主编的《回族驼运》记载,驼队的结构通常是一般来讲,走外蒙古和新疆的驼队,是大中房子。大房子由8把子骆驼组成,每把子分成两链子,每链子18峰骆驼。每链子用1个驼倌,共16人,288峰骆驼。中房子由四五把小骆驼组成,驼倌8—10人,每链子仍为18峰驼,每顶房子骆驼少为144峰,多则180峰。

骆驼不与人争食,押运物资所需的人手又少,使得驼队在运输过程中能够承载更多的物资,而所需的人员和物资却相对较少。例如,在驼队中,包括喂骆驼的豆饼、驼药和驼夫的必要衣食行囊,只占驮负物资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其他都是运送到目的地的物资,输送效率是骡马车的百倍以上。

大盛魁、天义德和元盛德这样的商号,每年能派出十几顶房子的驼队进行长途运输。这些商号的规模之大,足以体现驼队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领房的职责确实十分重要和全面。他不仅需要确保驼路上的人员、牲畜以及货物的安全,还要确保货物能够完整无缺、如数按期地运送到指定地点。领房还需要具备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如人畜受伤、货物受损、天灾、匪盗、野兽等。他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判断力,以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确保驼队和货物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驼夫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他们通常穿着厚实而又笨重的服装,以适应恶劣的沙漠环境。驼夫们依然需要每天行走至少四十公里,完成起垛和卸垛子等繁重的劳动。

驼夫的工作内容包括带领骆驼队运输货物、照料骆驼的起居和行走等。他们需要熟悉骆驼的习性和特点,并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以应对骆驼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疾病或意外。

通常情况下,驼夫们会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行程。他们会仔细检查每峰骆驼的健康状况,并视情况决定负载量。在旅途中,他们需要时刻关注骆驼的体力状况,确保它们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

据著名学者代林主编的《回族驼运》记载了驼夫的衣食住行:

衣:驼夫在夏秋起程时,除穿戴单夹衣服外,还带全棉衣裤和皮衣裤。穿鞋分大鞋和小鞋。大鞋重五六斤,特别厚实,拉驼走长路,不怕石头磕碰,脚底不打泡。小鞋为平时穿的便鞋,一般在休息时穿用。

食:驼夫在从归绥起程时,各自带炒米、炒面、面粉和炒肉酱(盐特别重)。吃饭是轮流集体吃大锅饭。

住:驼夫住的帐篷为毡里帆布面。支起来呈三角形。大帐篷可住十五六人,中小帐篷可住十二三人、三五人不等。天热时,有的驼夫也露天休息。

行:驼队每年秋天农历七八月份从归化城出发,然后在目的地放驼、贸易、休息,约农历三四月份回到归化城。

驼队在路上,走着撒尿,跑着拉屎。每天大约下午5时至夜间12时、1时行走,后半夜至第二天上午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驼夫的收入在清朝时是什么收入水平。

著名作家邓九刚老师介绍,从归化到恰克图,以一峰骆驼驮载三百六十斤计算,每峰驼的运费是十二两白银(清乾隆时运价),如果一家驼户出动一百峰骆驼走一趟可得白银一千二百两。这个数字差不多就是当时绥远将军一年的俸银。绥远将军什么身份?乃封疆大吏,正一品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高官。在乾隆之前,清朝官员的俸禄就是只有正俸的,一品官员俸禄为每年180两银子。那差别就更大了。

归化城是一座财富之城,也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就连北京、汉口、库仑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人们都知道在驼城归化发财的机会很多。不要说你是一个大驼商,就算是一个普通的驼夫,走一趟恰克图脚钱可得二十两银子。在清代二十两银子能买三十只羊,能买六匹马或骆驼。那么你第二年再走驼道的时候就不再是单纯的驼夫了,别人就得以掌柜子称呼他了。从驼庄掌柜中从驼夫中不断涌现新贵,成为有钱人,成为大老板。

在归化城平原上的板申中最大多数是骆驼板申,就是驼村。如今像已经成为城中村的麻花板、姑子板、塔布板、场汉板、水泉村、塔布板、添勉板、五路……在过去的年代全都是地地道道的驼村。在驼村和驼运行,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价值和财富,唯一的标准就是看你拥有骆驼数量的多寡。这种风气习染影响了很多人,形成一种特殊风尚。他们不喜爱没有生命的东西,什么金银财宝,积攒起来。他们不喜欢拿钱去盖豪华的房子置办好家具,更不喜欢去买田置地。这与山西人的传统理念相去甚远。倘若他们手里有几个钱,只要数一数够买一峰骆驼,立刻就会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钱换成一峰骆驼牵回来。外人走进这些骆驼村,单单从住房上你是看不出他们的贫富差别的,各家各户的房子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用村后大青山上的青石打根基,土坯垒墙,房顶拿红柳笆子压栈,屋顶上抹一层和着麦苒的黄泥,远远望去整个村子尽是一片赭黄的颜色。

据光绪《土默特旗志》载,截止到光绪十三年,仅可查土默特垦地即达57606顷,垦殖范围逐渐向西扩展到了河套地区,归化城等六厅人口已由嘉庆末12万人增至33.3万人,增长了177%。到光绪末年,土默特平原已全部成为农业区。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量,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耕种土地和交纳地租,一年全部收入不超过三十三两。

在清朝末期,一个小康家庭的年收入大致在40两银子左右。普通老百姓的年收入大致在10~20两银子左右。有一首小调为证:

"不要把鼻拘折断,不要把驼蹄磨穿。

不要让驮子偏斜,不要把驼峰压弯。

拣草好的地方走,拣水好的地方行。

中午要记住打尖,黎明时早点动身。

吃喝时不要磨蹭,睡觉时不要太沉。

走路要避免坎坷,要小心土匪强人。

愿皮张食盐能卖高价,满载而归收获丰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