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某些人小时候很优秀,长大了变得一般,再大一点可能连普通人也不如了。

或者有些人,学生时代很受异性欢迎,出了学校就没人看了,人到中年更是毫无吸引力可言。

为什么?这事儿你可以从对一个孩子的样貌评价上看到一二。

经常有老人会评价这个孩子好看,那个孩子不好看,然后推测出“长大以后”。

然而据我观察,他们基本都是错的。

我们对于孩子的长相和对成人的标准是不同的,并非好看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好看的成人,比如老人通常不太看重脸盘子大小和五官精不精致,而是糯不糯,可不可爱,皮肤白不白等。

同理,我们喜欢一个男生和喜欢一个男人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一个孩子优秀和看一个成人优秀的标准也不同。

很多时候并不是说这个孩子后劲不足或者后期不够努力,而是如果我们希望的是从成人的优秀去逆推孩子的优秀,那么我们最初的判断标准就错了。

很多事情我们以为有相关性,其实都没有。

比如口算技巧跟数学好,背圆周率跟记忆力,背更多诗、唱更多儿歌和聪明,最强大脑跟做企业的成功率,孩子的各科总成绩和其以后的出息等等,这些不仅不是决定性,连相关性都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哪怕有几件我们认为有相关性其真实也有一定相关性的事情,由于总实现链条很长,导致最终的总相关性也非常弱。

就像我们以前都被震惊过的福尔摩斯的推理,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d……最后推出凶手是一个战场的逃兵,去过街角的废旧工厂,迅速锁定嫌疑人。

现实中为什么没有福尔摩斯这种人呢?不是别人智商不够,而是这根本就只是推理小说作者的意淫,因为哪怕每一个环节的正确率都有80%,几次推断之后,也只有10%几的最终正确率了。

可大部分人都是感觉动物,80%他们就会认为比较确定,于是近似认为是确定。他们没有概率思维,事实上很多步倒推之后,那个判断标准已经近似无用了。

很多人从小到大热衷于达到人们口中的“优秀”,但其实中间的路都走偏了。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小时候父母总会说:你什么都不需要管,什么都不需要会,书读好就可以了。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我把书读好吗?当然不是,其实是让我有出息,挣大钱。

在他们的心里,有出息等于挣大钱,等于找到好工作,等于读一个好大学,等于上一个好高中,这里的等式真的相等吗?

1.等式真的没有其他替代品了吗?

2.达到上一个条件后能进入到下一个条件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如果你真的按照他们的路线图走了,那你通常就会走上歪路,比如你真的什么都不懂,全力以赴都专注在学习上,以一个纯书生的姿态从一个令他们骄傲的好学校毕业了,最终你大概率是达不成他们心中的期许的。

真正优秀的人,每一步都未必踩在别人心目中的优秀点上,但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踩在自己的优秀点上。最终大家会诧异:为什么是这个日常不起眼的人达成了目标?

其实很简单,大家不懂达成自己心目中的目标需要做到些什么,于是胡乱定义优秀,对真正走在路线上的人不屑一顾。

他们会忽视一个人把其他人攒起来做事的组织能力,只看重他的单兵作战能力;

忽视一个人面对失败不停做下去的毅力,只看重他的天赋;

忽视一个人在开放环境下的自我驱动力,只看重他对给定问题的解决能力;

忽视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深度思考力,只看重他能把主流价值观背得多好。

人们学了物理,没有练习沟通;学了化学,没有锻炼胆量;学了一大堆东西,唯独没有实操那些真正对目标有用的东西。

这就是多数人的标准,不是优秀的人不优秀了,而是他们原本就不优秀,或者人们认为的那些优秀其实根本就无关紧要。

尤其是那些“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人,特别容易走上这样的歪路。

彩礼和嫁妆,有没有必要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正在热议“彩礼和嫁妆有没有必要存在”,几派观点争得不亦乐乎。

在说到彩礼和嫁妆是否应该存在之前,我们先看看彩礼和嫁妆分别是什么意思,不能连意思都没搞懂就直接出于自己的屁股下结论。

彩礼,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补贴,注意,是对女方家庭,不是对女方,而且是补贴。

为什么要补贴呢?因为女方把女儿养得这么大。

那有人说了,男方父母养大孩子难道就不辛苦吗?

这就是重点,为什么会有区别呢?因为结婚后通常是女孩子嫁到夫家,而不是男孩子嫁到妻家。

女孩子到了夫家后,就是夫家的人,夫家增添劳动力一位,原生家庭减少劳动力一位,以后不管在坟头还是在族谱,也都是入夫家那本,跟原生家庭彻底没了关系。

擦,那原生家庭肯定不干啊,这样谁还生女儿?所以有这么一笔钱,有点像卖女儿,但中国人喜欢隐晦,不喜欢把话挑明,就弄个好听的名字,叫彩礼。

这笔钱就意味着给原生家庭养老送终了,所以彩礼肯定是很贵的。

有人说,女孩子就这么吃亏吗?也有大户人家的女儿招上门女婿的,那就是男孩子嫁到妻家,彩礼也就反过来了。

所以彩礼跟什么有关?跟户口本的人数增减有关。

那嫁妆又是什么?

嫁妆是女方给女儿的钱,注意,不是给男方的还礼,因为嫁妆从来没有还礼的义务。也不是给“小家庭”的,而是给女儿的“婚前财产”。

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分家产。

按照古代惯例,家里的大多数家产是给儿子的。这也有缘由,因为儿媳进门以后多了一个劳动力,所以多给儿子留的是“买人钱”。经常有人说“女儿是人家的人”,那是由于女儿迟早是要“卖钱”的,而儿媳则是自家族谱里的人,是自家的永久劳动力,才是自己人。

话不好听,但古代就是这样。

但女儿毕竟也是孩子,多少也有感情,那就多多少少给你一点,拿了家产后双方两清。

你可能在电视或者书里的故事中会读到,古时候男方往往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女方咔嚓打开一个箱子,说里面还有一些嫁妆,我们去当了度日吧。说明这玩意儿就是给女方的,男方通常不知晓,也不会想着去动用,属于压箱底的首饰珠宝,压箱底,就是压在最底下,私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封建体制下,彩礼和嫁妆都有必要存在,且十分有必要,那到了现代呢?

现代人结婚后,女方并非就成了男方的人,尤其在大城市,男方并没有多一个劳动力,反而很多时候小夫妻回丈母娘家比去婆家还多。

如果男方并没有“买人”,彩礼的意义在哪里?

女方还可以给原生家庭的二老养老送终,也正常往来沟通,那么彩礼肯定是没有立足之本的。

同理,女方出嫁后,如果不存在分家产时彻底没份儿,那嫁妆也就没有存在的土壤。

所以现代的彩礼和嫁妆应不应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