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新知|拉尼娜要来了,能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

“没有最热,只有更热”!6月以来,中央气象台高温预警持续拉响,多地最高温突破40℃。随着全球变暖,未来极端气候的频率是否会越来越高?今年下半年,全球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会对我国气候造成怎样的影响?应对接下来更强高温的世界,你准备好了吗?

未来每年都将是“最热”?40℃会是标配吗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但今年高温天气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猛。

4月1日以来(截至6月16日),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为历史同期最高。过去十余天里,中东部地区约一半国土面积出现35℃以上高温,尤其华北、黄淮一带,持续出现接近甚至超40℃的酷暑热浪。

截至6月14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共有169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极端高温阈值,228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高温综合强度,为近5年来全国历次高温天气过程第5强,其中单站最高气温出现在河南温县(6月13日,43.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6月22日,2024年则在6月17日发布。显然,今年的高温橙警,比前些年来得更早更猛。

极端高温天气不仅出现在我国,也几乎影响了北半球所有地区,且同样来得更早更强。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计,2024年将是其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5个年份之一,且有50%的几率超越2023年,成为“最热一年”。6月20日,美国约有1亿人处于高温预警和警报所覆盖区域。南部亚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的气温预计达到45.5℃。

墨西哥卫生部6月20日通报,3月以来,墨西哥已有155人的死因关联高温天气;另有至少2567人出现关联高温的疾病。印度近期遭遇了“120年以来最炎热的夏天”,全国逾4万人疑似中暑。同样,今年欧洲一些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出10℃,不少城市关闭了旅游景点与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5年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温

按中国对极端气温的分级,高温≥40℃即为“强危害性”。超强高温频频来袭,未来40℃会成为标配吗?

6月13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公报说,今年5月是该机构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5月,也是连续第12个月同期全球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这和此前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的报告一致。

数据显示,2024年5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5.98℃,比20世纪同期平均气温高1.18℃。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连续第14个月为同期新高。今年1月至5月,全球地表气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比历史平均值高出1.32℃。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导致极端高温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当时当下特殊的天气形势有关,也跟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有关。通常7月中旬到8月下旬是高温天气最鼎盛阶段,高温纪录或许会被频繁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6月5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2024年至2028年,每年的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将比工业化前(1850年—1900年)的水平高出1.1℃-1.9℃。未来5年内,全球年平均气温至少会有一年较工业化前水平升温1.5℃的可能性为80%;其间至少有一年将可能创下新的高温纪录,超过目前最热的2023年。

“整份报告传递的最主要信息在于,未来5年,我们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温。”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预测服务部负责人提醒,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拉尼娜来了,能扭转“水深火热”的局面吗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2024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前期明显下降,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确定已结束;预计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预报也显示,2024年6月至8月,出现中性条件或过渡到拉尼娜的可能性均等(50%);7月至9月,出现拉尼娜的可能性增加到60%;8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的可能性将达到70%。

拉尼娜的出现,会对我国气候造成怎样的影响?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认为,厄尔尼诺是海洋温度增高,拉尼娜则属于海洋温度出现冷位相,可能对大气有降温作用,但拉尼娜只是一个因子,它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还需进一步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许小峰说,尽管厄尔尼诺5月份已结束,但其滞后效应仍需关注,对今年的气候异常仍有推波助澜作用。

厄尔尼诺通常在其发生的第二年(衰退年)对我国夏季气候产生最大影响。因此,厄尔尼诺的衰退,并不意味着气温会下降。相反,厄尔尼诺余威叠加气候变暖趋势,可能会导致2024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更加频繁。

除了暑热还有洪涝,厄尔尼诺次年的夏季,极端天气风险也会加剧。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即便在2020—2023年连续出现三次“拉尼娜”的情况下,本应偏冷的趋势,依然没能阻挡全球变暖的脚步,过去9年仍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未来几个月,极高的海表温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受大气中额外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天气将变得更加极端。

预计今夏涝重于旱,极端天气偏多

近期,与北方热成“熟人”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南方多地持续出现的强降雨。自6月9日以来,我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有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日降雨量突破6月极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偏多,局地发生极端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随着冬季来临,也许会进入另外一种极端天气频发的状态。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澄海表示,“拉尼娜”出现的冬季一般会偏冷,大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虽然目前全球冬季仍处在温度偏高的通道,但受“拉尼娜”影响,我国冬季出现极端偏冷的概率,确实会更大一些。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气象灾害,正变成“年年遇”。至少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上升,由此引起的极端高温、强降水、台风等极端天气将越来越频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直言,未来10年,全球的首要风险不是武装冲突,不是社会分化,而是极端天气事件,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节点。

大气中二氧化碳太浓,地球快“窒息”了

地球身上覆盖着一层毯子——大气层,它含有一种重要成分:稀薄的“温室气体”。它们捕获了太阳热量,防止其逃回太空,这个过程被称为“温室效应”。如果没有它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将是零下18℃,人类无法生存。但问题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正在迅速加厚“毯子”。

发表在《地质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当今大气二氧化碳(CO₂)浓度超过过去2300万年的最高纪录,且飙升速度前所未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表明,从19世纪初工业革命前后,CO₂浓度急剧上升, CO₂被认为是温室效应最强的污染物之一,其浓度升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科学家通过从地底钻出的冰芯推断,在过去2300万年的时间里,地球大气中CO₂浓度大多在23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到350ppm左右波动。

而在人类近6000年的文明史中,大气中CO₂含量一直保持在280ppm左右。2019年5月,夏威夷莫纳罗阿天文台测量的数据显示,CO₂浓度创下415.26ppm的新高,是19世纪工业革命爆发前的两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气象局警告说,2024年大气中CO₂含量的增长速度将大幅偏离预期轨道,预计将比2023年高出2.84ppm,达到423.6ppm,这将使地球以超出控制升温1.5℃阈值的速度持续变暖。

所以,人类当务之急是要将盖在地球上的“被子”变薄。“全球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是一个主要途径。”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增多,太阳辐射加热地表后,热量不能顺畅排出,就会造成累积效应。只要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没有实现,全球气温见顶的时刻就还没有到来。

突破气候临界点,将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表示,随着全球温度持续升高,气候系统越来越逼近临界点。一旦突破这个临界点,可能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动地球气候系统倒向另外一个临界点,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都会发生广泛和快速的变化。

以高纬度永久冻土层消融为例,俄罗斯、加拿大、北欧等地区多年冻土层内,封存了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同等质量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多倍。一旦寒冷地区冻土融化,就会导致被封存的甲烷释放进大气,引起更强的温室效应。

气象专家指出,虽然未来的一些变化不可逆转,但深度、快速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使全球变暖在大约20年内明显减缓。而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可以将温升水平控制在1.5℃或2℃以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低碳减排措施中,植树能够很好地平衡地球的CO₂。研究发现,如果在全球再增加 10 亿公顷树冠面积,相当于再种 1 万亿棵树,那么全球森林就有能力吸收 2050 亿吨二氧化碳,从而有效阻止气候变暖。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