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历史地位不可撼动。该著作成书于秦汉时期,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性医学理论著作。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等诸多领域,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黄帝内经》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至今仍对促进人类健康具有指导意义。历代医家无不研习此书,视为医道之宗,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性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非凡魅力和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体的自然规律中,太阳经通常血多气少,少阳经则血少气多,阳明经则是气血皆丰,少阴经血少气多,厥阴经血多气少,太阴经气多血少,这是天地赋予的常态。在足部,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阳与厥阴相应,阳明与太阴相合,构成了足部的阴阳对应。

至于手部,太阳与少阴相配,少阳与心包络相联,阳明与太阴相依,形成了手部的阴阳体系。了解这些手足阴阳的特性和病痛所在,治疗时应首先调理血脉,消除病症之源,随后观察患者的需要,再行泻余补缺之法。

欲寻背部穴位(背俞),可先测量两乳之间,取其中点,再用一草杆对折减半,两端对齐支立,举至背部,使一端位于脊柱正上方,两端下垂之处,下方即为肺俞。依次下移,分别是心俞、左侧肝俞与右侧脾俞,再下则是肾俞。这便是五脏对应的穴位及其灸刺的定位。

人的形态与情志关系密切:身形舒适而心志苦闷,病起于血脉,宜用灸刺疗法;身心皆愉,病发于肌肉,则针石适宜;身劳志逸,病侵筋脉,可用温熨和导引来缓解;

若身心俱疲,咽喉易患疾,需依赖药物综合施治;频繁受惊恐,经络不畅,导致感官失常,按摩配合酒药能有效舒缓。以上,概括了形体与情志五种状态下的疾病与治疗原则。

至于针刺治疗,针对阳明可泄血气,太阳则去血解郁,少阳宜疏气排恶血,太阴、少阴、厥阴皆宜疏气并排恶血。这些方法遵循了人体自然规律,体现了对生命奥秘的深刻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节重点:

1. 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平衡是健康的根本,阴阳调和是维持这种平衡的关键。

2. 辨证施治:疾病的治疗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采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3. 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治疗时需兼顾形与志,实现身心的全面康复。

4. 预防为主: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5. 精准定位病症,细致入微地观察患者的需求和反应,是实现有效治疗的前提。

点亮在看,一起享受阅读,愿你能从古人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开启幸福之门,从此迈入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