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抑郁症,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同时失去的,还有一个25岁女孩珍贵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雨涵途经商场时被一个坠楼的男人砸中,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全部行动力。

巨大的冲击导致她脑部和脊髓严重受伤,她在ICU躺了十几天才得以脱险,只不过她忘了事发的全过程。

而男人当场就死亡了,两个月后,他的尸体依然滞留在停尸房里无人认领。

调查人员得知:该男子50多岁,很多年前就离异了,唯一的儿子跟他没有来往,男子生前经济拮据,一个人在上海租房住。

李雨涵的母亲陈香兰始终想不明白:

“就算不想活,为什么要去人流量大的商场呢”?

男子的家属从事发到现在一直没有露面,这场无妄之灾,也让一个普通人认识到了另一个普通人的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李雨涵出生在在河南焦作,过去的十几年,噩运仿佛一直笼罩着这个家。

上小学的时候,李雨涵的爷爷奶奶相继中风瘫痪,父亲李刚是家里的独子,为了照顾老人他一辈子都被困在了农村。

不久后外婆又患上了乳腺癌,母亲陈香兰也不得不放弃工作回乡,即便生活拮据,一家人也没觉得辛苦。

陈香兰常说:“以前总觉得没钱啥也干不了,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才发现健康是最重要的,人得知足常乐”!

2015年,母亲的病好转后,陈香兰去了天津药厂,在流水线上做分拣工。

陈刚则在村子附近找了个体力活,一边照顾老人,一边闷头干活,一天赚60块钱。

虽然日子捉襟见肘,但他们还是供女儿李雨涵读完了大学,小儿子今年也该大学毕业了。

明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4月23日的那场意外,无疑又把一家人推向了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雨涵真的不是个幸运的女孩,毕业赶上疫情、做教培老师遇上“双减”,成了第一批被裁的人员。

后来为了生活,她去了工厂流水线,转正前3天,却被从天而降的男人砸成了重伤。

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李雨涵对生活最大的期待不过是按部就班的生活——不错过入厂的班车、负责的机器不出现故障、每个月按时拿工资。

跟李雨涵一起来上海的,还有她的朋友刘滋丽。两人都是在“双减”中失去工作并选择进场的老师。

刘滋丽比李雨涵到得早,是她邀请李雨涵来半导体工厂当操作工的:“听说国家在大力发展半导体行业,很有前景”。

刘雨涵为人乖巧,人人都说她是块当老师的料,可在政策和收入面前,她还是放弃了梦想穿上了白色防尘服。

在工厂里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大家穿着一致、带着口罩默默无闻的干活,谁也不跟谁说话,颇像一颗颗机器上的螺丝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操作间的工作远比她们想象中的辛苦,早8点到晚8点连轴转,一周白班夜班连续倒,早上如果错过进厂的班车还会支出一大笔打车费。

晚上10点钟,班车抵达宿舍,还没习惯工厂生活的李雨涵躺在床上分不清白天黑夜。

“厂子里面恒温恒亮,对时间都错乱了”。

刘滋丽干了没两个月就受不了了,那晚她连夜收拾好东西逃到了上海嘉定区:“我妈说了,在这里干活白读4年书,我得去别处转转”。

而李雨涵不想走,这份工作虽然不怎么体面,但也来之不易。为了进厂,她提前做好了功课:

“如果你告诉别人是本科生,他们不会收的,因为怕你做不久”。

她拿着高中毕业证应聘成功了,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比本科学历每月要少拿700块钱。

李雨涵没觉得不平衡,她将家庭微信群名称改称了“越努力越幸运”,还在群里激动地发信息:

“4月26日我就转正了,一个月六七千块钱呢,比当老师赚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天上班李雨涵都有个习惯,在等待班车的时候去对面商场逛一逛书店,随便拿本书席地而坐,翻上一篇故事,班车也就到了。

如果赶上天气好的时候,她还会找一片草地,往地上一躺,让整个身体肆意的沐浴阳光。

工厂里没有阳光,是李雨涵唯一的不满。

4月23日这天,她上夜班,8点到厂,李雨涵5点钟来到了商场,此时距离班车发出还有2个小时。

因为是工作日,商场没什么人,李雨涵横穿大厅快步向书店走去。谁知此时的五楼,一个穿红衣服的男子翻越了楼层护栏......

他扒在栏杆外侧,几个工作人员在一旁劝说,还没等回过神来,男子把帽子一扔,瞬间松开了双手,背对着直直从五楼掉了下来。

随着一阵尖叫声,商场发出了震耳的响声——“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子当场死亡了,谁也不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总之他放手的很干脆,看起来没有任何留恋。

可在这场意外中,不仅失去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还丧失了一个女孩珍贵的回忆。

后来视频流传到了网上,事故现场躺着一红一黑两个身影,穿黑衣服的女子,正是李雨涵。

3

比家人先赶到医院的是刘滋丽。

事发当天,护士在急救床前用李雨涵的手机给她父母打了多通电话,一直显示无人接听,无奈之下便打给了通讯录里的“丽丽”。

刘滋丽接到电话时以为是诈骗,刚想破口大骂就听见了李雨涵微弱的声音:

“丽丽,我被砸伤了,快来医院”。

李雨涵所在的医院位于闵行郊区,与住在嘉定区的刘滋丽相隔50多公里。

平日刘滋丽连20块钱以上的饭都舍不得吃,得知消息后二话不说截了辆出租车迅速赶到了医院。

见到李雨涵时,她嘴角还挂着血迹,四肢不能动弹,只有微弱的意识还在支撑着虚弱的身体。

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刘滋丽把她推进了ICU,这次见面,直到今天刘滋丽都不愿再想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医生的诊断,李雨涵枕骨、颈椎和锁骨多处骨折,颈部脊髓损伤严重,还伴有脑出血和脑挫伤。

也就是说,李雨涵身上的伤疤和后遗症或许会伴她一生。

刘滋丽非常自责,如果不是她的邀请,刘雨涵也不会进入半导体工厂,更不会发生今天的事情。

她在上海打拼的时间虽然不长,却足以认识到了这座城市的残酷和无常:

“每个人压力都很大,这次意外选种了李雨涵,说不定下一个就是我”。

此时一千里外的天津,陈香兰正在药厂流水线上分拣药品,凌晨两多她刚下班,手机上显示一连串的未接电话。

拨通女儿的手机,里面传来刘滋丽哽咽的声音:“阿姨,李雨涵受伤了正在抢救”。

陈香兰两腿发软,脑袋一片空白,她跟丈夫买了最近的一趟火车票赶往上海。

“老李,这是命运给咱开的玩笑吗”?陈香兰整个人都是懵的,上海是女儿梦寐以求的地方,如今却成了老两口最痛的“梦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没出过远门,也没去过发达地区,李刚和陈香兰沉默的守在病房前,他们穿着老布鞋,披着花掛叉虚弱的倚在墙上,常常忘记吃,也不怎么睡觉。

那段时间里,陈香兰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女儿,她从未提起过4月23日发生的事情,也多次嘱咐别人不要在女儿面前提起此事。

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这个“隐秘的伤疤”被迫揭开,一家人不得不同时面对这段记忆。

“你还记得为什么来医院吗”?来访者不小心说出了秘密,担忧的目光一同聚集在了李雨涵身上。

谁知她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我不记得了,醒了就在医院”。那场从天而降的灾祸,好像已经从她的记忆中删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香兰不知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医生也给不出具体回答。

所有人好像都有一种默契,那就是默认了“4月23日的记忆在李雨涵的脑袋里消失了”。

4月底,在刘滋丽的带领下,陈春兰来到了女儿出事的商场,当从入口处走进来时,她就撑不住了。

陈春兰在原地站了许久,她模模糊糊看见了一大团黑影,不知道是没睡好的原因,还是泪水打湿了眼眶,总之她在女儿出事的地方看见了黑漆漆的东西。

如今,商场里已经看不出跳楼的痕迹,原本空档的大厅也被摆上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个楼层都有了不间断巡逻的保安,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只是陈春兰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男人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他又是谁?为什么家属一直没有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陈春兰后来通过调查人员看了商场的监控,该男子从靠近护栏到翻越护栏几乎没有任何预兆,也看不出他有任何异常行为。

他的动作非常迅速,周围的保安人员根本没有劝阻的时间。

“就算不想活了,为何要选择人多的商场,又为何偏偏选中了我的女儿”?

这个问题,恐怕已经没人能回答了。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陈春兰模模糊糊了解了男子的形象:

“50多岁、离异、唯一的儿子多年前跟他断了联系、独自在上海租房住,就算他还活着,也没有经济能力做出赔偿。

有研究表示,轻生的相关因素中,抑郁障碍排在第一位,再加上男子身上有奇怪的疤痕,很有可能是抑郁症患者”。

这是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和观念。一旦病情加重,动作将非常迅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春兰和李刚没有钱,13万的治疗费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前不久因为旷工时间太长,陈春兰被药厂开除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

后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在网上申请了募捐,爱心人士总共给他们捐了20万元,也算解了燃眉之急,但接下来的治疗仍然是个未知数。

他们也曾试图寻找过男子的家人,奈何怎么查都查不到,而且直到6月10日,该男子的遗体也无人认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个可怜人”,陈春兰一边教女儿坐立,一边接受了命运的捉弄。

这场意外之后,李雨涵好像“忘记”了身体的技能,坐立、书写、握手等动作全部都要从头学起,每天还要做6个小时的康复训练。

她看起来非常乐观,所有的事情都在努力尝试,只是她不再渴望阳光了。

如今她对温度极其敏感,害怕热又害怕冷,害怕阳光也害怕吹来的风。

陈春兰以为女儿的后半生将继续这样度过,她跟丈夫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隐瞒”着女儿的伤痛。

“能不能恢复到以前的样子都行,我能照顾女儿,但绝不能让她受到打击陷入恐惧里”。

可谁知李雨涵终究还是提起了那场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那天我好像上夜班,我是去了商场吗?是不是有人要跳楼?我避开了吗?我只记得被砸了一下”。

其实李雨涵早就知道这件事了,她躺在病床上听走廊外面的人说的。

陈春兰跟李刚慌了,不过女儿并没有感到恐惧:“我时常在想,他为什么自杀?他去人多的商场是不是还对生活抱着一丝希望”?

“那里人多,他是不是正在努力寻找一份归属感、或者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开导?只是他没有得到?所以绝望了......”

李雨涵对母亲说,她不恨跳楼的人,只是为他感到惋惜:

“他没有人爱,也没有人关心他。可我不同,我有你们。伤害我的也不是他,而是抑郁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的一个早上,李雨涵搀着爸爸妈妈的手,往附近的早餐店走去。

她已经比2个月前好多了,虽然走路的动作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活动了。

一路上,父亲都在纠正她的动作:“两个手前后摆,不是左右晃”,“走路稳一点,不要像个老头”......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走在街上,陈春兰说:“未来谁也不知道啥样,大不了我们回村里一起开个小超市,我们老两口就守在她身边了”。

像小时候蹒跚学步一样,陈春兰和李刚又教了女儿一遍。

而存在于世上的“抑郁症”,不知道还会伤害多少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

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

此外,一份中国的调查报告指出,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中,有30%到50%曾经有过轻生行为。

而在抑郁症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曾经有过自伤行为的比例为20%到40%。

年龄在15到30岁和65岁以上的人群是抑郁症风险最高的两个年龄段。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只是偶尔会想到的问题。

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却是无时无刻不在纠结的疑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弱势的患病人群,他们往往被贴上“矫情”的标签,很少有人能伸手拉他们一把。

因为这种情绪太容易被忽略了,或者可以说,连抑郁症患者自己都很难发现。

即便在努力中自愈了,或被医生治疗好了,也会在生活的刺激下进行复发。

所以根除它的办法只有一个:他们伸出手,我们拉一把,一句温暖的话语或许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世界总被定义为“黑暗与光明”的抗衡,其实大家都忘了,黑暗的地方只是没有光明而已......